在2025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发表重要观点,指出中国正处于重大转型阶段,且创新驱动的基础架构已初步构建。他特别提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触底将成为新一轮创新驱动型增长全面启动的重要标志。
刘元春强调,当前是深化对创新驱动理解、推动创新实践的关键时期。他特别指出,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的三位学者——莫基尔、阿吉翁和豪伊特,其研究成果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理论。
回顾中国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增长历程,刘元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1977年至2008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而2008年至今则经历了增速下降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过程,平均增速从11.3%降至5.4%。他认为,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推动了产业体系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但转型尚未完成,目前正处于最关键的阶段。
基于诺贝尔奖理论与中国实践,刘元春提出了十二点重要启示。他指出,文化因素必须纳入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体系,知识积累应从操作性知识向科学性知识转变,基础研究是持续创新的核心。同时,他提醒要警惕“盖提尔悖论”,即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并非知识的充分条件。
在推动创新方面,刘元春认为需要促进学者与工匠、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构建思想市场和全球思想竞争体系。他强调,知识分子的躺平、思想创新的停滞以及伪知识的泛滥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他还提出要培育两类企业家:大科学家和文化普及的“文化企业家”,并指出价值观塑造与新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对于企业创新,刘元春认为,竞争与创新将催生大量超级企业,但企业的大型化并非关键,关键在于避免科层化企业官僚的出现。他指出,创新是各类企业家的灵魂,必须构建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和文化体系。同时,他强调繁荣必须以“创新性破坏”为基础,不仅要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竞争环境,还要建立有利于失败者出清的退出机制。
刘元春还指出,中国快速迭代升级和加速赶超的特点决定了其创新性破坏的频率和叠加效应更大,这要求在分享创新收益的同时,构建分摊创新成本的社会体系。他提到,倒U型的竞争与创新关系要求平衡“阿罗效应”与“阿吉翁效应”,适合中国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模式,而非完全垄断、完全竞争或内卷性的恶性竞争。
在基础研发方面,刘元春认为,提升基础研发能力不仅依靠新型举国体系的战略深化,更源于自由学术氛围的营造和知识内驱模式的价值体系构造。最后,他提醒要重视创新的各种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避免简单的技术乐观主义,同时防止技术焦虑症,避免陷入“卢德主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