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轮驶向内蒙古鄂尔多斯城区,窗外掠过的景象与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传统认知如出一辙——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羊群、深埋地下的煤炭资源,以及空气中弥漫的“羊煤土气”气息。然而,当记者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深入其产业核心区域时,却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差:这里正在经历一场以“系统性生态观”为引领的产业变革,曾经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正悄然蜕变为生态与产业共生的新范式。
鄂尔多斯的过去,是典型的“提取式”发展模式:向下挖掘煤炭、天然气,向上收获羊绒,这种模式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也埋下了生态脆弱与产业单一的隐患。而如今,这座城市的产业图景已焕然一新,呈现出“循环与共生”的特质——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主动修复并融入生态系统。记者实地探访了光伏、农业、无人驾驶及羊毛加工四大产业,见证了这场变革的生动实践。
在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一片由196320块光伏面板组成的“骏马图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国家首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这里的规模令人震撼。据当地宣传部门介绍,到2030年,达拉特旗将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构建一道长400公里、宽5公里的光伏防沙治沙带。光伏板的铺设不仅形成了防风固沙的屏障,还通过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改善了板下区域的微气候,为植被恢复创造了条件。如今,这里已形成“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立体化生态治理模式,年发电量达20亿度,节约标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65万吨,同时种植紫穗槐、黄芩等经济作物,累计修复生态5万亩。
库布其沙漠在达拉特旗境内的总面积约290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治理2320平方公里,治理率达80%。其中,通过光伏项目治理的面积达35万亩,已完成10万亩。这片光伏基地不仅为鄂尔多斯的新产业体系提供了“绿色基底”,更成为城市碳足迹大幅降低的基石。
从达拉特旗的光伏矩阵转向恩格贝生态示范区,记者看到了另一种生态与产业融合的范式。如果说光伏基地是在能源生产中附带生态修复,那么恩格贝则是在生态修复的主线上嫁接了现代农业。在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的智能温室里,盛放的月季与无花果与窗外的沙丘形成鲜明对比。农业技术员刘雪芹摘下一颗无花果递给记者:“尝尝,这是沙漠里天然的味道。”她介绍,这里不仅能种植航天香蕉、紫心火龙果等亚热带水果,还能产出300多种瓜果蔬菜。经过17年的土壤改良,这片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已达3%以上,植被盖度达78%,森林盖度41%,动植物种类从20余种增加到600余种,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恢复。
鄂尔多斯的产业变革不仅体现在能源与农业领域,传统羊毛加工产业也因智能制造焕发新生。在鄂尔多斯集团的羊毛生产车间,纺纱机高速旋转,几乎看不到飘絮。行政秘书金科指向机器说:“过去靠老师傅的手、眼、经验,现在靠它们。”如今,车间使用机器缝机,一名工人可控制8到12台机器,系统自动排产、优化路径,减少等待与浪费。车间工作人员表示:“过去‘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靠的是羊绒原料,现在温暖的是资源高效利用之心与环境友好保护之意。”在成衣展厅,一件件质感细腻的羊绒制品承载着品牌故事与文化自信,从“物理温暖”升华为“绿色智造”的温暖叙事。
离开工厂,记者在康巴什区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偶遇了“无人驾驶”公交车。这些顶戴传感器的车辆安静地停靠在站台,没有司机手握方向盘,安全员双手虚扶。车内凉爽安静,与普通公交车无异。当绿灯闪烁倒计时时,车辆能精准判断是否通过。据示范区工作人员介绍,鄂尔多斯市自2022年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4年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双试点”城市,已部署自动驾驶新能源车辆70辆,涵盖公交、出租、清扫等六大场景,测试里程突破15万公里,服务超55万人次。还投放近400辆自动驾驶重卡,运输货物达2亿吨公里。
达拉特的光伏矩阵、恩格贝的沙漠农业、暖城的智能生产线、街头的无人驾驶公交车……这些看似分散的产业,实则共享着同一种基因:不再满足于向自然索取,而是追求与环境的协同共生;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的改进,而是构建环环相扣、惠及民生的良性系统。鄂尔多斯正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智慧的方式,完成从资源依赖到生态共生的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