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行事风格,在企业界独树一帜。他常被网友偶遇独自在机场乘坐摆渡车,拖着行李箱候机的身影,早已成为华为员工眼中熟悉的画面。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掌舵人,任正非的这种低调作风,在同类企业家群体中实属罕见。
在多数人想象中,管理着十余万员工的企业领袖,往往只需在豪华办公室中听取汇报、指挥全局。然而,任正非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频繁飞往各地,深入市场一线。这种做法,与那些出行时前呼后拥、讲究排场的企业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任正非的管理哲学,在华为创立初期便已显露端倪。他曾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回忆道:“前十年几乎没有开过办公会类似的会议,总是飞到各地去,听取他们的汇报,他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理解他们,支持他们……”这种看似“放手”的管理方式,实则蕴含着对人的信任与尊重。
华为的代表处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从员工雇佣到薪酬发放,再到业务拓展,处处都考验着管理的智慧。任正非深知,严格监控与控制虽能减少漏洞,但也会大幅增加管理成本。他选择了一条更为大胆的道路——基于信任去管理。
当然,信任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任正非承认,谁也不可能百分百正确,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面对这种情况,他坚持认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必须继续把权力和责任都放下去,同时加强干部的挑选,将选择优秀的干部制度化。”这种理念,体现了任正非对人性与管理的深刻洞察。
与那些基于怀疑去管理员工的企业家不同,任正非更愿意相信人。他认为,不信任的代价更高,不如信任来得“划算”。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值得信任的。这种信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更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任正非之所以不断跑一线,是因为他深知“不到现场,就不会有真正的实事求是”。答案在现场,现场有神灵。他通过直观地感受团队的精神面貌、员工的干劲以及办公室里的气氛,来判断管理干部的水平。这种直觉和感应,往往比数据和报表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氛围是重要的管理资源。任正非每年都亲自前往海外的代表处考察,一方面是慰问一线的海外员工,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这种深入一线的做法,使他能够驾驭复杂的商业环境,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
除了任正非,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深入工作现场的习惯。他们不会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而是去发现问题和寻找灵感。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还能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任正非在华为早期就立下规矩:不准下属去机场迎接,谁违规谁下岗。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告诉团队“眼睛盯着客户”,公司内部不能唯上,不要把心思耗费在“人情世故、拉帮结派”上。华为是责任结果导向,看价值贡献,而不是看你跟周围的关系如何。
“只要我还飞得动,就会到艰苦地区来看你们,到战乱、瘟疫地区来陪你们。”这是任正非对员工的承诺。他身先士卒的精神和大无畏的气魄,不仅赢得了员工的尊敬和爱戴,更激发了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老板与一线员工同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对士气的激励非常大,也体现了一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能够这样做的老板,队伍的战斗力自然会很强。任正非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