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概念第一股”出门问问(2438.HK)正以独特的转型路径,在人工智能领域书写新的篇章。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企业,虽非近年涌现的AI原生公司,却通过彻底的技术重构与战略聚焦,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国内到海外的全面蜕变。
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出门问问收入达1.79亿元,同比增长10%;亏损额从去年同期的5.8亿元大幅收窄至290万元,经调整后净亏损仅140万元,同比减少97.5%。这一成绩背后,是公司“全面AI化”战略的深度落地——AI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成为驱动组织运转、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
创始人李志飞曾多次强调:“出门问问的本质是一家AI公司。”从早期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到智能硬件探索,再到AIGC SaaS服务,尽管产品形态不断演变,但技术核心始终围绕人工智能展开。这种坚持在行业寒冬中显得尤为珍贵: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95%的AI试点项目失败源于战略误判,而非技术本身;而AI企业更面临双重挑战——高昂的算力投入与行业周期波动,使得多数初创企业难以跨越五年生存门槛。
出门问问的转型始于对业务结构的“手术刀式调整”。2024年,公司砍掉定制化To B项目等低效业务,将资源集中于智能体核心业务。李志飞通过“减法”与“加法”重构组织:减法是剥离冗余业务,加法则是引入AI工作流提升效率。一个典型案例是,他利用Cursor工具在两天内开发出AI原生协作平台原型,实现虚拟员工自主处理文档、切换角色,并快速生成网站与营销素材。这一实验证明,AI可替代数十人团队数周的工作量,而成本仅每天50美元。
真正的挑战在于推动全员AI化。李志飞发现,工程师团队虽使用Cursor工具,却仍沿用传统代码修改方式,效率远低于预期。为此,公司开发虚拟组织协作模式,通过AI Coding Agent处理重复任务,结合流程拆解与串联技术,使两三人即可完成原需五六人的工作,开发周期从一周缩短至数天。
在产品层面,出门问问选择避开与巨头的算力竞赛,转向细分场景深耕。2023年,公司停止自研“序列猴子”大模型迭代,转而聚焦AI嵌入具体业务。例如,与华为云合作的AI数字员工整合了数字人视频制作、语音克隆与多语言支持功能,可扮演主持人、带货主播等角色,显著降低传媒行业人力成本。这种“技术+场景”的打法,使公司从硬件销售转向AI解决方案提供商,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大幅提升。
海外市场的突破成为增长新引擎。2024年,出门问问海外营收占比达41.8%,2025年已接近半数。其中,智能硬件95%以上销往海外,AIGC软件在北美、欧洲、东南亚注册用户超千万,付费用户突破百万。李志飞直言:“海外业务已能自负盈亏,成为核心支撑。”
全球化布局并非坦途。不同市场对技术、法规与用户习惯的差异提出严峻考验:北美市场要求极致产品体验,欧洲严格监管数据隐私,东南亚则需适配多元支付体系与语言环境。为此,出门问问与甲骨文云基础设施合作,将生成式AI部署在本地合规数据中心,既降低跨境风险,又提升服务效率。公司信息化中台负责人表示:“选择与本地市场深度结合的云服务商,是出海成功的关键。”
从组织重构到产品创新,从国内瘦身到海外扩张,出门问问的转型之路折射出中国AI企业的进化逻辑——不再盲目追逐技术风口,而是通过精准定位与效率革命,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差异化生存空间。这家企业的故事,或许正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出海提供一份可借鉴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