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与中秋的节日氛围尚未完全消散,上海的街头巷尾已悄然掀起一场科技消费的新浪潮。曾经被欧美企业主导的VR技术,如今正以消费级体验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市民娱乐消费的新选择。从博物馆里的AI光影秀到商场中的仿生机器人,再到VR设备中的沉浸式剧情体验,科技正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休闲方式。
在徐汇西岸的Z·Pilot X模速空间AI体验馆,科技与娱乐的结合被推向新高度。这座由Z·Pilot与上海模速空间联合打造的体验空间,自2025年2月开放以来,已成为新科技产品的首发平台。馆内不仅提供深度互动的AI体验,还融入科普元素,让参观者在玩乐中理解技术原理。馆主杨莉是一位技术爱好者,她早年因缺乏普通人可接触的创新硬件而感到遗憾,于是决定创建这个开放平台,并组建科技爱好者社群,旨在打破“高科技=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
然而,并非所有科技体验项目都能获得市场认可。长宁龙之梦10月1日开业的EX机器人剧场,虽号称全国首家仿生机器人应用场所,但实际运营中暴露出受众局限的问题。工作人员坦言,该剧场主要吸引亲子家庭,对其他群体的吸引力较弱。26岁的戏剧迷邬同学体验后表示失望,他认为互动内容过于浅显,“就像和语音助手聊天”,即便技术先进,落地场景也未能展现真正价值,“所谓的科技感,不过是灯光音效堆砌的氛围”。
相比之下,南京西路的X-meta机遇时空国潮元宇宙主题乐园在VR体验上更具创新性。作为上海市“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推出后的首个文娱实践项目,该乐园早在2023年2月就推出了《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300平方米的实体布景结合VR技术,精确还原了剧中牡丹楼、神都夜市等场景。参与者佩戴头显后,仿佛真正踏入剧情世界,全程沉浸式体验主线故事。来自山东的阚先生带四位朋友专程体验,他表示,小城市的VR设施多为儿童向小游戏,未见过如此大型的沉浸式剧场,“像密室逃脱的升级版,视觉震撼、感官丰富”。但也有玩家持保留意见,21岁的资深玩家许同学认为“不过如此”,核心玩法缺乏创新,只是将玩家置入场景中,虽然高空坠落或飞行的身体反应真实,但缺乏深度互动。
科技体验项目目前面临两大挑战:受众圈层固化和复购率低。AI黑科技馆主要吸引25-35岁的互联网和文创从业者;机器人剧场锁定亲子家庭;VR项目用户稍广,但仍集中在喜爱密室逃脱或真人CS的年轻人群体,破圈难度大。复购率低则反映出科技尚未真正满足普通人的深层需求。正如邬同学和许同学所言,这些顶尖技术未能与内容深度结合,体验感受有限。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指出,目前科技体验消费尚未形成广泛潮流,公众认知度低,各场馆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难以真正推动科技与消费融合。他建议,科技体验项目应拓宽用户边界,不再局限特定人群。例如,可推出低空经济主题、飞行模拟等全新体验,吸引追求极限体验的年轻群体。同时,可与热门动漫、二次元IP跨界合作,激活更广泛的亚文化消费力量。
内容迭代也是关键。借鉴“首发经济”模式,定期推出新技术、新剧情、新玩法,可保持用户热情。例如,EX机器人剧场可深化互动,加入情感识别、情境推理功能,吸引非亲子群体。社交属性也不可忽视,现代用户偏好集体参与、分享互动,开发多人协作任务可提高参与黏性。《风起洛阳》已有企业用于团建,但若增设策略分工环节,鼓励协作闯关,用户复玩意愿将大幅提升。
回顾过去,中国曾担忧欧美技术封锁,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如今,将VR技术转化为大众愿意付费的生活化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战略突破。越来越多普通人付费使用,会激励企业研发,逐步在消费端形成自我驱动生态。届时,不仅技术封锁不再是障碍,甚至可能在VR消费场景上开辟独特范式,引领全球效仿。归根结底,再先进的技术都要服务于人的实际需求。现在所做的,就是把实验室里的代码与算法,一步步带入日常生活。这条踏实的路径,也许正是突破欧美技术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