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国内显示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中国新材料企业正迎来战略机遇期。作为国内显示材料与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标杆企业,飞凯材料凭借技术创新、精细化运营及深度客户绑定,在国产替代浪潮中构建起独特的竞争优势。
2025年上半年,飞凯材料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14.62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2.17亿元,同比激增80.45%。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公司在产品结构优化、成本管控及产业布局上的系统性创新。通过主动剥离低附加值产品线,集中资源发展高毛利材料,公司实现了业务结构的战略升级。同时,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效率,管理费用同比减少6.74%,财务费用下降19.43%,精细化管理的成效显著。
在产业布局方面,飞凯材料构建了覆盖长三角的垂直整合生产体系。上海总部聚焦研发与非危化品生产,安庆基地承担危化品制造,南京与苏州基地专注液晶及高端车载显示材料,新建的苏州凯芯半导体材料基地则强化了先进封装材料的供应能力。这种“研发-生产-应用”一体化的布局,不仅分散了供应风险,更通过原材料就近调配、工艺参数协同优化,使产品交付周期缩短15%,单位能耗降低12%。
面对行业周期波动,飞凯材料展现出逆周期布局的战略定力。当半导体行业处于调整期时,公司加大先进封装材料的研发投入;在大尺寸显示面板产能过剩时,提前布局车载等中小尺寸高附加值市场。这种前瞻性布局,使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显著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在半导体材料领域,飞凯材料的技术突破尤为突出。公司湿电子化学品业务同比增长近30%,EMC环氧塑封料产品从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领域加速切换,高毛利产品占比持续提升。自主研发的厚膜负性光刻胶成功适配2.5D/3D先进封装工艺,临时键合材料形成多技术路径产品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推出的Ultra Low Alpha Microball产品最小直径达50μm,填补了国内先进封装基板材料的空白,并入选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我们不仅是材料供应商,更是客户的技术合作伙伴。”飞凯材料董事长张金山博士强调。通过“技术+服务”双轮驱动战略,公司为头部客户提供从材料选型到应用调试的全流程支持,实时解决制程痛点。这种深度协同模式,使公司与多家面板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与客户生产线深度绑定。
在显示材料领域,飞凯材料通过战略收购完善布局。2017年收购江苏和成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后,公司显示业务持续壮大,2025年上半年占营业收入的48%。今年6月,公司完成对JNC株式会社显示液晶专利的全面收购,快速弥补中小尺寸液晶材料产能缺口,形成大尺寸巩固份额、中小尺寸突破增量的双轨格局。目前,和成显示已成功切入头部面板厂商的中小尺寸供应链,为车载显示提供高可靠性材料解决方案。
紫外固化材料领域,飞凯材料同样展现出技术领先优势。作为国内首家实现光纤光缆涂料国产化的企业,公司持续拓展汽车内外饰涂料等高附加值应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TMO光引发剂凭借自主知识产权和优异性能,获得欧盟REACH注册认证,可销往对化学品管制严格的欧洲市场。在传统光引发剂TPO因生殖毒性被欧盟列入高度关注物质清单的背景下,TMO产品的供不应求态势为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多产品矩阵的协同效应,成为飞凯材料穿越行业周期的重要支撑。2025年推出的高导热环氧塑封料,热导率较传统产品大幅提升,助力解决5G设备散热难题;半导体剥离液作为芯片制造的清洁大师,实现制程残留物的高效去除。这些产品与光刻胶、液晶材料形成互补,使公司在半导体、显示、通信等多领域构建起协同优势。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是飞凯材料保持技术领先的核心。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超900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6.21%。近600人的研发团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50%。公司获批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配备了先进的研发设施,能够同时开展从新材料创制到试生产的全链条创新研究。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及子公司累计获得专利758项,其中境外专利202项。
“飞凯有一种鼓励开放的企业文化,员工可以自由发挥,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张金山博士介绍,公司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活力。正是研发实力与企业文化的双重支撑,使公司在技术突破和专利布局上持续取得突破。
在国家双循环战略引导下,飞凯材料正迈向全球市场。一方面,公司深化国内产业链合作,加入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联盟,构建自主可控的国内供应链;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国产材料走向全球。“今后20年,我们不仅要继续服务中国高科技制造,更要布局全球,为全世界的高科技制造提供优质材料。”张金山博士明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