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行业面临流动性挑战的背景下,一种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新型资产交易模式——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正引发市场关注。这种将实体资产转化为可分割数字权益的创新方式,正在重塑传统不动产的投资逻辑,吸引包括房企、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方参与者竞相布局。
香港铜锣湾某高端写字楼项目的代币化实践,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案例。绿地集团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价值29亿港元的物业拆分为100万份数字权益,每份对应0.0001%的资产所有权与收益权。这种创新模式使个人投资者仅需2100港元即可参与原本需要亿元级资金的大宗资产交易,项目上线72小时内即被全部认购。这种"资产电商化"的变革,不仅降低了投资门槛,更通过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提升了交易透明度。
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球RWA市场规模已达267亿美元,持有者超30万人,资产发行方逾250家。私募信贷、美国国债和大宗商品构成当前主要底层资产,其中房地产类资产因流动性痛点突出,成为代币化改造的重点领域。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于8月7日上线全球首个RWA注册登记平台,提供从资产数字化到金融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巩固了其区域枢纽地位。
房企的转型探索呈现多元化路径。新城发展8月宣布成立数字资产研究院,重点推进吾悦广场等商业资产的收益代币化;佳兆业资本则通过战略转型,与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合作,探索合规框架下的RWA业务。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获得资本市场积极反馈,其股价在公告次日最高飙升380%,最终收涨174.19%。
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在此领域得到充分展现。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企业依托区块链底层技术,构建起资产确权、估值和交易的全链条服务。金融机构方面,中银香港、汇丰银行等发钞行凭借监管资源优势,被市场预测将申请相关牌照,形成科技、金融、地产三方竞合的新格局。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估值主管黄国钧将RWA平台类比为"资产电商平台",强调其需承担资产筛选、品质审核和存续期管理等职能。他指出,当前市场面临两大挑战:优质资产供给不足和投资者认知差异。部分稳定收益资产因流动性充足不愿参与代币化,而市场对"优质"资产的判定标准尚未统一,导致筛选机制难以建立。
监管层面已释放审慎信号。有消息称,监管机构建议暂停本地券商开展RWA代币化业务,以防范跨境金融风险。这反映出市场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合规困境——当资产所有者与销售方身份重叠时,如何确保定价公允性成为关键问题。黄国钧建议,需建立类似投资银行的承销机制,通过专业团队介入保障资产质量,避免"保交楼"类风险资产流入市场。
尽管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RWA对商业地产的价值重构作用已获行业共识。这种模式不仅能为存量资产开辟退出通道,更能通过全球24小时交易机制提升资本配置效率。随着投资者教育逐步深化,市场有望从初级阶段向成熟体系演进,但这一过程需要技术迭代、监管完善和认知提升的三重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