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与全球化浪潮的双重推动下,一家以新能源智能出行产品为核心的中国企业正加速布局国际市场。涛涛车业(301345.SZ)近日宣布,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旨在通过搭建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市场地位。这一动作若成功实施,将成为继2023年登陆深交所后,公司构建“A+H”双融资渠道的关键一步。
尽管在国内汽车行业知名度有限,涛涛车业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在海外市场悄然崛起。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占比高达96.5%,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78.11%的营收,销售收入达13.38亿元。公司当前市值已突破238亿元人民币,成为新能源智能出行领域不可忽视的参与者。
涛涛车业的全球化战略始于创始人曹马涛的产业转型决策。其家族自20世纪70年代起涉足商海,父亲曹跃进2004年创立的涛涛集团以安全门和汽摩配业务为主。2015年,曹马涛独立成立浙江涛涛车业,聚焦新能源智能出行领域,形成以智能电动低速车(包括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自行车等)和特种车(全地形车、越野摩托车)为核心的两大产品线。
公司产能布局呈现“中国+东南亚+北美”三地协同特征:美国本土工厂承担北美市场整车生产及核心零部件制造,越南、泰国基地则负责部分整车供应与零部件支持,中国作为技术中枢提供工艺标准与核心部件。这种布局不仅实现了北美市场本土化生产,还通过东南亚基地规避关税壁垒,形成供应链韧性。
财务表现印证了其战略成效。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3亿元,同比增长23.19%;净利润3.42亿元,增幅达88.04%。其中,智能电动低速车业务收入11.52亿元,特种车业务收入4.90亿元,均保持增长态势。高毛利率(40%)成为其海外业务的核心优势,这一数据远超国内同行。
然而,过度依赖美国市场也带来隐忧。2022-2024年,美国市场收入占比从61.3%攀升至77%,2024年电动高尔夫球车甚至遭遇美国“双反”调查。为应对风险,公司加速北美本土化生产,同时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越南,并拓展欧洲、澳洲等新兴市场。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美国市场依赖度仍超78%,市场多元化进程亟待加快。
在技术革新领域,涛涛车业已将目光投向具身机器人等前沿赛道。公司近期与开普勒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探索机器人技术与现有产品的融合可能。不过,证券部人士透露,相关合作仍处于早期阶段,具体商业化路径尚未明确。
涛涛车业的崛起路径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新趋势。与九号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超40%)、春风动力(北美全地形车市占率28%)等企业类似,其通过“直销渠道+自主品牌+全球化产能”模式,在海外市场中开辟出高利润空间。但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影响,迫使这类企业必须在产能布局与市场多元化上做出更精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