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机器人运动会的赛场上,一家成立仅两年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松延动力崭露头角,一举斩获“两金一银”的优异成绩。这一突破性表现,让这家年轻企业迅速进入公众视野,也引发了行业对其未来发展的广泛关注。
松延动力的核心人物——董事长兼CTO姜哲源,是一位出生于1998年的年轻创业者。2023年,他从清华大学辍学,在昌平开启了创业征程。尽管起点颇高,但早期融资并不顺利,直到今年4月,公司研发的身高仅1.2米的N2机器人“小顽童”在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夺得亚军,才让松延动力迎来转机。此后,公司订单量激增,目前累计订单已超过2000单,总价值突破1亿元。
松延动力的机器人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教育、展览展示和文旅导览等领域。其中,科研教育领域的订单占比超过50%。公司与清华附中等多所中小学展开深度合作,机器人不仅在校园内担任领跑员、领操员,还计划在清华附中本部“波音实验室”旁设立“具身智能实验室”,打造校企合作的新典范。这种“直销+代理商”的销售模式,既通过直销团队对接核心客户打造标杆案例,又通过代理商覆盖更广泛的市场,目前全国已有数十家代理商,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已提上日程。
面对快速增长的订单,松延动力将产能提升和交付保障作为首要任务。公司团队规模从5月底的50余人迅速扩张至目前的170人左右,并计划在年底前扩至200人以上。为解决量产和交付问题,姜哲源甚至在公司内部召开了“百日誓师大会”,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订单。这种对产能和市场的重视,体现了人形机器人行业从“技术驱动”向“制造业回归”的趋势。
在技术层面,松延动力同样表现出色。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公司在自由体操、立定跳远和单机舞蹈三个项目中斩获“两金一银”,其中自由体操项目得分超过其他参赛队伍总和。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其技术实力,也为公司赢得了更多市场认可。目前,松延动力估值已达20亿元人民币,并获得了多名资深投资者的支持,上市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
作为一家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企业,松延动力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挑战。成立初期,团队仅有三名创始人和几位工程技术人员,初始资金仅100万元,办公地点也只是一间租来的民房。然而,他们仅用43天就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样机N1从设计方案变为现实,并成功吸引种子轮融资。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姜哲源从技术极客逐渐转型为企业管理者,尽管过程中遭遇过资金运用问题被投资人斥责的困境,但他通过边做边学,逐步掌握了企业管理技能。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头衔或许并不重要。姜哲源笑称,自己既是企业管理者,也是“第一产品经理”,同时还要作为技术专家参与产品研发。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他希望搭建更高效的管理体系,维持团队的年轻化和战斗力。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松延动力选择通过内部培养体系筛选和培养工程师,而非盲目参与人才竞争。
谈及行业未来,姜哲源持乐观但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国内具身智能相关企业的估值普遍低于美国同类企业,市场仍处于“蓝海”阶段。尽管热钱涌入为行业带来了活力,但真正考验企业和行业的,是如何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