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国泰海通整合成效初显,海通国际“阴影”未散,后续盈利待考

   时间:2025-09-17 01:40:02 来源:财中社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4月,由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合并重组而成的“国泰海通(601211)”正式亮相资本市场。这场涉及千亿资产的整合背后,曾被视为“烫手山芋”的海通国际业务成为外界关注焦点。9月12日业绩说明会上,针对投资者关于海通国际历史风险的提问,董事长朱健回应称,通过压缩风险敞口、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措施,相关负面影响已显著缓解。

作为香港中资券商的重要代表,海通国际的前身可追溯至1973年成立的香港大福证券。2009年12月,海通证券以19亿港元完成对大福证券的控股收购,次年将其更名为“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此后十年间,这家依托内地资本市场的券商迎来黄金发展期: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83亿港元,净利润达19.33亿港元,其中债券承销业务表现尤为突出,当年完成超过210个债券发行项目,中资地产美元债承销规模连续四年位居行业前列。

繁荣表象下,风险暗流早已涌动。其管理的海通亚洲高收益债券基金中,地产债持仓比例在2021年底仍高达48.36%。当2022年香港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重仓地产债的策略导致海通国际遭遇致命打击:2022年亏损65.41亿港元,2023年亏损扩大至81.56亿港元,两年累计亏损逼近150亿港元。这场危机不仅拖垮了海通国际,更导致母公司海通证券净利润从2021年的百亿规模骤降至2024年预计亏损34亿元,最终促成2025年这场行业最大规模的并购重组。

重组后的国泰海通展现出强劲修复能力。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72亿元,同比增长77.71%;归母净利润157.37亿元,同比激增213.74%。从业务结构看,财富管理业务贡献97.72亿元收入,机构及交易业务收入68.61亿元,投资管理业务收入30.78亿元,形成三足鼎立的收入格局。与同行对比,其归母净利润规模已超越中信证券等头部机构,暂时改写行业竞争格局。

但亮丽数据背后仍存隐忧。财报显示,157.37亿元归母净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占比达53.75%,其中合并产生的负商誉就达79.64亿元。这意味着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尚未完全经受住市场考验。更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同比暴增404.71%至11.94亿元,主要源于合并新增租赁业务及历史资产处置。这些数据表明,尽管风险敞口已大幅压缩,但历史包袱的消化仍需时日。

在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坦言海通国际的负面影响尚未彻底消除。当前核心挑战在于,经常性盈利能否持续覆盖剩余风险处置成本。随着负商誉的一次性收益消退,扣非净利润、信用成本及境外业务回报率等指标,将成为检验这家新晋龙头成色的关键标尺。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