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银行业的当下,大型银行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加速布局,而中小银行则将目光投向人才战略,通过优化核心岗位配置推动数字化转型。其中,首席信息官(CIO)的设立与选聘成为关键突破口,多家机构通过“海选”模式广纳贤才,引发市场关注。
近期,郑州银行通过官方渠道发布首席信息官招聘公告,明确要求候选人需具备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或头部城商行总行信息科技条线管理经验,熟悉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且需满足6年以上科技工作经验、4年以上高级管理职务及2年以上金融从业经历,年龄不超过52岁。这一标准折射出中小银行对“技术+业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差异化选才策略成为中小银行的另一特点。上饶银行将目标锁定“80后”高知群体,强调候选人需具备推动数字化转型战略落地的能力;厦门国际银行则侧重跨机构经验,要求应聘者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及多条线管理背景,以促进技术团队与业务部门的深度协同。
内部提拔与跨机构引入同步推进。北京银行首席信息官明立松即从该行信息科技管理部总经理等岗位晋升而来,而辽沈银行首任CIO温更则通过监管核准后于2025年9月正式履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长安银行、广州农商行等十余家中小银行完成首席信息官任职资格审批。
“设立CIO的核心在于破解技术与业务‘两张皮’问题。”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当前技术革命与市场变革深度交织,信息系统合规性、数据安全性成为监管重点,首席信息官需从全局视角统筹技术研发与业务转化,避免科技投入沦为“无效基建”。
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中小银行数字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4年超八成受访银行将金融科技投入占比提升至2%以上,其中28.57%的机构投入区间达5%-10%,较上年增长超5个百分点。这一趋势在2025年更为明显,监管层明确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到2025年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倒逼中小银行加速“补位”科技核心岗位。
然而,资源约束与人才流失风险仍待破解。部分中小银行此前存在CIO岗位空缺或由非技术背景高管兼任的情况,导致科技战略与业务目标脱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机构可通过“内部造血”与“外部引智”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例如鼓励技术骨干轮岗业务一线、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同时明确CIO高管定位,赋予其战略决策权,避免陷入“大而全”的盲目布局。
“中小银行应聚焦本地市场与特色产业,走‘小而美’的差异化路线。”董希淼强调,数字化转型需从痛点和焦点入手,选择投入产出比高的项目快速试点,通过小成功积累信心后再逐步推广,而非简单复制大型银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