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核能筑基AI未来,中国核电“双轮驱动”下盈利承压与潜力待释放

   时间:2025-09-12 15:35:0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人工智能算力需求以指数级增长时,电力供应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应用单日耗电量突破50万度,这一数据揭示着能源结构转型的迫切性。在传统能源难以满足新型负荷需求的背景下,核能凭借其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相较于其他能源形式,核能发电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不受气候条件制约的特性,使其区别于风电、光伏的间歇性供电模式;清洁无污染的特质,则规避了火电的环境代价;而突破地理限制的能力,又使其比水电更具普适性。通过可控的核裂变反应,核电站能够实现全年无休的稳定供电。数据显示,单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80亿度,相当于支撑160万个高功耗AI服务器全年运行,设备可用率长期维持在93%以上。

中国核电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2022至2023年间,国家连续两年核准建设10台核电机组,2024年更以单年核准11台机组创下历史纪录。截至2025年6月,全国在建及待建核电机组达19台,总装机容量2185.9万千瓦,相当于现有运行机组的87%。这些项目的推进,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撑。

行业龙头中国核电的财务数据却折射出转型期的阵痛。2024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17.38%至87.77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下滑3.66%至56.66亿元。这种"量增利减"的矛盾现象,源于两大业务板块的双重挤压。

在传统核电业务领域,2025年上半年上网电量同比增长12.13%至935.51亿千瓦时,主要得益于机组检修周期缩短和漳州1号机组投产。但综合上网电价从0.367元/千瓦时降至0.35元/千瓦时,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从42.65%升至50.78%,导致收益空间持续收窄。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发电效率,如秦山核电30万千瓦机组经改造后提升至35万千瓦,同时开拓工业供汽市场,田湾核能供汽项目已稳定供汽超300万吨。

新能源业务的扩张同样面临挑战。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42.5%至332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5%;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35.76%的高增速。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44%的同时,净利润减少5亿元,毛利率下降13.1个百分点至45.4%。这主要源于装机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折旧成本同比上升60.9%,以及市场化交易比例高达66.43%导致的电价下降。

这种短期困境背后,暗含着战略转型的深层逻辑。核电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模式,既保证了基础负荷的稳定性,又增强了电网对波动性电力的消纳能力。随着在建机组陆续投产和新能源业务规模效应显现,中国核电正在构建适应能源转型的新型产业体系,这种"双轮驱动"战略或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