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广西:西部沿海“桥头堡”,借AI新赛道再拓东盟出海路

   时间:2025-09-12 12:19:16 来源:读城记工作室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持续升温,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门户,广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正积极构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和产业协同体系,力求在区域合作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双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也连续5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今年前7个月,双边贸易额达5970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7%。在此背景下,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9月在广西南宁举行,首次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重点合作领域,标志着双方合作正式迈入“3.0时代”。

广西作为中国西部唯一沿海省份,拥有北部湾这一得天独厚的出海通道,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地区。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使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统计显示,2004年至2024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从82.9亿元激增至3978.2亿元,增长约48倍。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到2060.8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53.2%。

然而,广西在享受区位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门虽开、货却外漂”的困境。从地理条件看,广西境内河流虽多,但主要江河如西江均向东流入广东,导致北部湾港口与内陆腹地缺乏直接水路连通。货物若从北部湾出海,需经西江航运至南宁后转陆运,再至防城港、北海等港口,增加了运输成本。相比之下,货物经西江东下至珠三角港口出海成为更优选择,这使得广西港口优势被削弱。

产业层面,广西与东盟国家产业结构存在一定重叠,均以原材料、能源和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较短。而珠三角地区凭借发达的电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对外贸易中更具竞争力。经济学者盘和林指出,即便产品上游供应来自西南地区,若最终组装或关键环节在珠三角完成,货物仍会优先选择从广东出海。这反映出广西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全国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相对薄弱环节。

为突破发展瓶颈,广西正通过“修通道、补链条”双管齐下。交通方面,平陆运河项目于2022年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底主体完工。这条自京杭大运河后我国首条新建运河,将缩短出海航程560公里,使西南地区货物无需绕行珠三角,预计每年可节约物流成本约52亿元。同时,广西持续完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截至2024年2月,粤桂间已建成4条铁路、8条公路,在建铁路2条、公路5条,开通航空航线13条,西江航运干线贵港以下可通行3000吨级船舶。

产业协同方面,广西依托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体系。以贺州市为例,当地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培育了高端碳酸钙新材料等七条循环产业链,并承接大湾区黄金珠宝、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贺州新签约项目864个,计划投资总额2779.98亿元,其中来自大湾区的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分别占比52.43%和48.76%。

随着东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广西也瞄准人工智能这一新赛道。根据《2024年东盟数字经济报告》,2024年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商品交易总额预计达263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在电商、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需求旺盛。面对这一机遇,广西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不能缺席、不能落后”的目标,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举措,明确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目前,广西已成立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全区资源,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予以支持。近期举办的京桂“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对接会,进一步推动了北京与广西在技术转化和企业落地方面的合作,加速人工智能成果在广西及东盟地区的应用推广。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表示,广西正通过“大湾区、北部湾、东盟”与“西北—西南—中南—北部湾—东盟”两条跨区域产业链,叠加人工智能新赛道,为区域开放合作注入新动能。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