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ST易购(原苏宁易购)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将以象征性价格转让12家家乐福中国门店,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此次转让的标的并非普通资产,而是全球零售巨头家乐福在华运营多年的核心门店。这些门店普遍拥有多层营业空间,其物业及土地使用权曾被视为优质资产,但如今却以"1元"价格易主,令外界对交易动机产生诸多猜测。
回溯至2019年,苏宁集团斥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并计划逐步完成全资控股。这场跨国并购曾被视为传统零售与电商融合的重要尝试,家乐福的门店网络也被寄予厚望。然而现实却远超预期的残酷,苏宁接手后发现,这些看似光鲜的门店实则暗藏巨大财务隐患。以石家庄某门店为例,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务数据显示,其2929万元资产总额与6.84亿元负债形成鲜明对比,净资产亏损达6.55亿元。类似情况在其他11家门店中普遍存在,这些"负资产"门店已成为吞噬现金流的无底洞。
面对持续恶化的财务状况,苏宁选择以"断臂求生"的方式自救。此次交易中,上海启纾家福企业服务合伙企业以12元总价(每家1元)接盘12家门店,但需承担后续债务处理及资产重组等复杂事务。从财务角度看,这笔交易对苏宁具有显著改善作用。据测算,剥离这些亏损资产后,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将增加约3.83亿元,资产负债率也有望从超90%的高位回落。
但这场自救行动能否真正挽救苏宁的上市地位仍存疑问。作为被实施ST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其股价长期在2元下方徘徊,最低曾触及1.12元的退市红线。虽然2024年实现6.1亿元净利润,2025年上半年也有4869万元盈利,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收益主要来自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2024年亏损达10.3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扩大至8.6亿元,经营基本面仍未实质性改善。
传统零售业面临的转型压力在苏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电商冲击下,其重资产门店网络不仅需要持续投入运营成本,部分门店的巨额亏损更成为发展包袱。尽管通过资产剥离暂时缓解了债务压力,但如何重构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零售行业格局深刻变革,消费者购物习惯发生根本性转变,苏宁的转型成效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生存。
此次"1元转让"虽在短期内优化了财务报表,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经营颓势。非经常性损益的不可持续性、沉重的债务负担、转型成效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苏宁保壳路上的三大障碍。在零售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这家曾经的零售巨头能否通过持续的资产优化和战略调整实现突围,市场正密切关注其后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