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外滩大会主论坛上,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围绕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与开源生态发表了深度见解。他指出,太空是人类尚未充分开发的最大资源领域,而人工智能不应局限于地面设备,其发展必须延伸至太空领域。
王坚提出,当前太空已部署通信、导航、遥感三类卫星,而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催生第四种卫星——计算卫星。这类卫星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算力与AI模型直接送入轨道,使数据处理能力突破地理限制。"只有让AI进入太空,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跨星球生存。"他强调,计算卫星的覆盖范围意味着,无论探测器抵达火星还是更远的深空,都能实时完成数据计算与分析。
针对开源生态的演变,王坚以OpenAI的争议为例,指出2025年将成为AI发展的分水岭。今年初,OpenAI CEO萨姆·奥尔特曼承认公司在开源策略上"偏离了历史方向",这一表态引发行业震动。王坚认为,这并非短期战略失误,而是技术演进的必然选择。"从软件时代到AI时代,开源的核心已从代码共享升级为资源开放。"他解释,当前模型权重的开放实质是数据与计算资源的共享,标志着技术生态进入"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新阶段。
这一理念已通过实践验证。今年5月,由之江实验室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取得突破,首批12颗计算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升空。该星座首次将规模达80亿参数的AI模型部署至太空,验证了轨道计算的可能性。王坚透露,实验数据显示,卫星在轨期间可独立完成环境监测、图像识别等任务,无需依赖地面基站传输数据。
"未来十年,太空计算将成为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技术。"王坚以火星探测为例,指出传统模式需将海量数据传回地球处理,而计算卫星可实现"就地决策",大幅缩短响应时间。他预测,随着星座规模扩大,太空AI将支撑深空导航、资源开采甚至外星基地建设,为跨星球生存提供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