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资本市场迎来新一轮格局重塑,百亿私募阵营经历深度洗牌。AI量化策略成为破局关键,部分机构凭借技术优势实现规模跃升,而传统投资模式则面临业绩压力。截至8月末,全国百亿私募数量已达91家,较年初新增多家新锐机构。
区域分布呈现明显集聚效应,上海以40家机构领跑全国,北京24家紧随其后,南京、珠海等五座城市各有至少2家机构入驻。人员规模方面,乾象资产本月扩编17人至110人,推动百人团队私募增至13家。牌照获取方面,致诚卓远、黑翼资产等30家机构持有9号牌照,其中两家为年内新获。
新晋百亿的念觉私募成为市场焦点。这家2017年成立的量化机构,依托母公司念空科技的技术积累,构建起低延时数据驱动的交易模型。今年5月,其关联AI公司全频思维向国际顶会NeurIPS提交大模型研究论文,开创私募机构底层理论研究先河。实控人王啸管理的"念觉量臻量化精选优盛1号"产品,在8月市场波动中展现强劲韧性,成为少数保持正超额收益的量化多头产品之一。
业绩分化现象在各时段维度均有体现。今年以来,46家符合统计条件的百亿私募平均收益达%的平均收益显著领先。复胜资产凭借7只产品%的持续表现更凸显长期优势。该公司投资总监指出,AI产业链需经历"去伪存真"过程,真正具备不可替代性的企业才具投资价值。
三年期榜单显示量化优势延续,24家机构平均收益达%的平均收益位居次席。茂源量化通过信号融合技术升级,将策略频段扩展至全市场覆盖,实现因子策略共享的规模化效应。
五年期数据揭示投资模式变迁,主观私募以%的平均收益位居同类机构之首。
排行榜单统计规则明确,以每月末净值计算收益率,分红再投资纳入累计计算。数据收录范围限定为代销产品中规模超千万、成立超六个月的品种,相关业绩不构成长期能力保证。投资者需审慎评估风险,结合产品历史表现制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