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H&M悄然撤离上海浦东嘉里城时,现制汉堡品牌SHAKESHACK的入驻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这个场景正在全国各大商场上演——曾经占据C位的服饰、美妆品牌逐步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餐饮品牌的密集布局。据赢商网最新统计,今年二季度全国商场零售品类收缩明显,餐饮新开店占比达到30%,其中高档商场餐饮开关店比例高达1.51,显示出业态调整的加速态势。
深圳iN城市广场的转型颇具代表性。这座曾聚集LV、卡地亚等奢侈品牌的高端商场,如今半数面积已被蜜雪冰城、瑞幸咖啡等餐饮品牌占据。在业态调整浪潮中,茶咖、烘焙、小火锅、面馆四大品类形成"贴身竞争"格局。以上海徐家汇美罗城为例,一层聚集了喜茶、霸王茶姬、MStand等20余家茶饮品牌;长宁龙之梦商场的烘焙店数量持续攀升,热氣饼店、望丘山等新兴品牌不断入驻。小火锅赛道同样火热,北京超级合生汇、西单大悦城等商场集齐了呷哺呷哺、农小锅等5个品牌。
四大品类正加速抢占商场首层黄金位置。霸王茶姬、阿嬷手作等新茶饮品牌频繁出现在上海长宁来福士、环球港等商场的一楼C位。烘焙品牌好利来今年首入广州,三家门店均选址广州塔广场、百信广场等商场的首层。这种布局策略在低线城市同样明显,山东东营万达广场聚集了12家茶咖品牌,河南平顶山中骏世界城的四大品类门店达24家。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茶咖门店近90万家,烘焙门店达33.8万家,咖啡赛道上半年新增门店21.64%,瑞幸总门店数突破2.6万家。
商场运营方对餐饮业态的依赖源于现实压力。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7%的购物中心空铺率上升,全国重点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达14.2%,三线城市部分项目突破22%。服饰行业成为关店重灾区,ZARA中国门店从2018年的183家缩减至不足80家,GAP、H&M等品牌频繁关店,MJstyle更已申请破产清算。与此同时,新商场仍在持续入市,今年1-6月全国新开业商业项目超120个,商业体量约900万平方米,截至5月全国3万平方米以上零售商业项目总数超6700个。
这种"存量未满、增量持续"的态势,迫使商场将餐饮视为填补空铺的"救命稻草"。成都商业地产从业者叶梓透露,餐饮业态因其强聚客能力、高换手率和稳定租金收入,成为商场招商的首选。某商场餐饮业态年换手率超过30%,新品牌不断进场填补空铺。这种扩张态势为商场带来持续新鲜感,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多元化餐饮的需求。
对于餐饮品牌而言,商场渠道具有战略价值。霸王茶姬3成门店位于商场,其中8成集中在一楼,通过核心商圈选址提升品牌势能。烘焙品牌UH佑禾、石头先生的烤炉等通过高势能商场实现全国布局,新派本帮面馆王繁星面馆、福和面馆等也借助商场提升知名度。商场标准化点位资源更助力品牌快速复制,茶咖、烘焙品牌下沉至低线城市时,往往优先选择当地商场铺位。
从运营适配性看,四大品类标准化程度高,茶咖、烘焙以设备操作为主,小火锅、面馆后厨配置简单,符合商场快速招商、品牌更新的需求。这种双向选择正在重塑中国商业地产的格局——当服饰美妆退场,餐饮品牌正以更密集的布局、更灵活的运营,成为商场生态的新主角。某商业地产分析师指出:"餐饮品牌的标准化和快速迭代能力,使其成为商场应对空铺危机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