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发起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近日拉开帷幕。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持续吸引着全球跨国企业的目光。这座城市不仅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支点,更成为众多外资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沃土。
据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上海在外贸外资领域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达11.07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突破980亿美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占比从37.2%跃升至75.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这些数据印证了上海作为全球投资热土的强劲吸引力。
调研团队深入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实地探访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现状。这里集聚了全国70%的外资资管机构和40%的外资法人银行,以0.5%的市域面积贡献了全市近14%的GDP。陆家嘴管理局副局长周海东透露,2025年前7个月,区域新增合同外资项目156个,同比增长近20%;合同外资金额达9.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37%,外资集聚效应持续放大。
德硕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中野洋辅分享了企业成长轨迹。自2003年落户上海以来,该公司已在中国8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拥有1100余名专业顾问,为300多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中野洋辅特别提到,上海优质的人才资源和庞大的客户群体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公司今年将首次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达索系统大中华区创新业务管理总监索爱伦则用数据印证企业信心。扎根中国20余年来,该公司业务规模增长超20倍。2025年7月,其中国首个开放创新实验室在浦东启用。索爱伦表示:“上海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持续优化的开放政策,让我们对未来创新发展充满期待。”
在专业服务领域,奋迅·贝克麦坚时联营办公室高级合伙人施淼介绍了法律服务业的创新实践。通过联营模式打破服务贸易壁垒,该机构为跨境投资提供全流程合规服务。施淼强调:“我们致力于搭建中外法律合作的桥梁,为建设更具活力的中国市场贡献专业力量。”
外资企业普遍认为,上海的吸引力源于多重优势叠加。国际化与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高效透明的政策传导机制、政企沟通的畅通渠道,构成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安永创新中心合伙人田成指出,上海丰富的创新资源、专家团队和初创企业生态,为跨国企业技术转化和商业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人才集聚效应同样显著。中野洋辅将上海称为“全球人才高地”,认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索爱伦则关注到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市场机遇,施淼强调陆家嘴的国际氛围对跨境法律服务的支撑作用。这些要素共同构建起外资企业深耕中国的信心基础。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国持续扩大的开放政策为企业注入稳定预期。从跨境电商到数字贸易,从金融开放到绿色金融,上海不断推出创新政策供给。周海东表示,陆家嘴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金融城的目标迈进,通过优化研发、投资、结算等功能布局,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将核心业务放在中国、放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