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热衷于抢购“谷子”?毛绒玩偶、AI陪伴等消费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需求?近日,社交平台Soul App联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揭示,情绪价值已成为驱动年轻一代消费的核心动力。这份基于平台大数据与2338份有效问卷的调研显示,超九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的重要性,近六成愿意为此买单,消费行为正从物质占有转向情感满足。
消费品类方面,实物与体验并重成为显著趋势。毛绒玩具、香薰、解压玩具等实物消费占比40.7%,演唱会、游戏、心理咨询等体验消费占39.4%,社交关系服务(如陪玩、陪练)与数字消费(如AI陪伴、数字头像)分别占28.1%和27.7%。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差异影响消费偏好:05后更倾向为社交关系付费,00后则偏好数字消费。在Soul App平台上,2025年第二季度“AI陪伴”相关发帖量同比增长6.2倍,搜索量增长12倍,凸显数字空间对情绪满足的独特价值。
情绪消费的动机呈现“双轨性”:既有为维稳情绪的“消极维护”,也有为强化幸福感的“积极强化”。数据显示,48.4%的年轻人通过消费调节情绪,41.9%在情绪低谷时触发消费,36.4%因独处孤独而买单;同时,34.9%为庆祝开心时刻消费,30.8%为纪念日等特殊节点付费。这种“开心买、不开心更要买”的模式,反映了年轻一代在高压社会下寻求精神自洽的路径。深夜22点后与工作间歇成为消费高峰时段,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也被充分利用。
消费门槛的提升是另一大趋势。超七成青年认为,普通商品已难以满足情感需求,35.7%表示需要更具打动力的商品,15.7%追求更贵、更精致的产品,19%则对消费体验提出更高要求。性别差异进一步显现:男性更倾向为深度互动付费,如定制化服务或社交反馈;女性则更关注体验细节,如包装设计、文案创意等。这种挑剔背后,是年轻人对情绪价值“质价比”的追求——他们不再盲目悦己,而是希望在情感驱动下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从价值共鸣到仪式感赋予,年轻人的付费逻辑正深刻变化。37.6%的受访者愿意为价值契合买单,34.2%为自我疗愈付费,32.3%则通过消费赋予平凡时刻意义。在社交平台上,联名款、IP衍生品等消费占比24.9%,成为情感链接的重要载体。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消费模式,也为品牌提供了新场景机会——如何通过产品或服务传递情绪价值,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