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持续三周的热烈比拼后,四家餐厅的经营大战终于落下帷幕。这不仅仅是一场烹饪技艺的较量,更是一次市场营销智慧的碰撞,让人联想到《一饭封神》这档节目,尽管它更像是一场商业策略的游戏,而非纯粹的烹饪竞技。
与《一饭封神》中错综复杂、略显混乱的场景不同,《黑白大厨》展现了一个更为简洁明了的环境。在这里,大胃王吃播主拥有无限的资金支持,模拟真实世界的经营循环,菜品的味道直接决定了顾客的复购意愿。四家餐厅的菜品价格均位于百元左右,最低15000韩元(约合78元人民币),最高58000韩元(约合300元人民币),这样的设定让经营决策更为直观。
回顾《一饭封神》,节目试图通过明星效应模拟餐厅开业前的KOL推荐机制,点赞数则象征着社交媒体上大众食客的推荐力度。然而,四种类型的顾客群体均只有100元的预算,这无疑对餐厅构成了极大的限制。低消费能力导致餐厅只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非展现自身的特色。相比之下,《黑白大厨》中的四家餐厅位于同一条街道上,风格各异,拥有自主定价权,更接近真实的餐厅经营场景。《一饭封神》则更像是消解了各种身份标签、固定消费能力后的美食节,与餐厅经营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考核目的来看,《一饭封神》旨在评估味觉体验、菜品稳定性和经营策略。然而,将这些顶尖主厨置于一个类似美食节的场景中,不仅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也辜负了观众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这三个考核目标在节目中被逐一消解。固定金额的设定将自由竞争转变为零和博弈,顾客为了品尝更多菜品而采取拼单策略,导致所有餐厅的经营额几乎相同,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距仅为738元。这意味着主厨们精心准备的料理和独特风味变得不再重要,因为顾客总是想方设法通过拼单来购买。
菜品稳定性的考核依赖于复购行为,但受限于100元的预算,复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与《黑白大厨》中口碑传播的直接影响不同,《一饭封神》中的点赞机制在面对新一批食客时效果不佳。无论是《一饭封神》还是《黑白大厨》,都将成交额作为最终指标,而非利润,这使得长期经营策略被简化为短期策略的桌面游戏。节目中出现了为了成交额而不顾成本、引发价格战、恶性竞争的现象,这恰恰反映了中国餐饮行业的某些乱象。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各餐厅的策略中汲取经营智慧。小花儿的厨房利用锚定效应和决策简化策略,通过设定价格锚点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非尝主厨则运用稀缺性原则和游戏化营销,打造餐厅的独特性。帅小厨的小馆坚持价值定价和体验式营销,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而流水席团队虽然争议不断,但他们的策略也反映了餐厅经营中的一些禁忌。
频繁的价格变动对经营来说是致命的。在商业中,公平感是客户信任的基石。当早期客户发现后期客户能以更低价格获得相同产品时,他们对餐厅的不公平感会严重损害复购意愿。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中尤为明显。在综艺节目中,短期策略可能无法直接体现对餐厅的伤害,但对市场的扰乱却是立竿见影的。当所有餐厅都坚守价格时,大家都能维持合理的利润和品牌价值。然而,一旦有一家为了短期销量开始恶性降价,就会迫使其他餐厅也考虑降价应对,陷入囚徒困境。
我们对《一饭封神》的失望在于,它原本有机会在《黑白大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但最终却流于俗套。烹饪竞技被削弱为棋子般的智斗游戏,厨房的功能、烹饪的技巧和料理的呈现都被剥离。留下的只有不成熟的急智和乱象,这是一次在娱乐性、综艺效果之外的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