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的涌现,科技、创新药、新消费等赛道成为市场焦点,权益类基金业绩随之攀升。2025年9月首周,约42只新基金启动募集,其中权益类指数基金占比超六成,成为主力军。此前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以更好发挥行业功能。然而,在此背景下,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基金”)却面临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业绩跑输大盘等挑战。
华安基金成立于1998年6月,注册资本1.5亿元,由上海大型国企持股,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华安基金的基金规模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指数基金及固收类产品,权益类基金规模则不增反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华安基金旗下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指数型基金的净资产分别占公司总净资产的43%、20.75%、21.57%,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占比仅为0.4%和13.3%。
具体来看,2020年至2024年间,华安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规模从37.05亿元降至25.9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从1330.05亿元缩水至864.98亿元,五年间缩水约34.97%。与此同时,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的净资产则保持增长态势,成为公司规模扩张的主要贡献者。
在业绩方面,华安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25年9月2日,公司旗下约35.14%的股票型基金近三年收益率不及同期沪深300指数11.6%的涨幅。混合型基金近三年的平均收益率仅为7.95%,低于沪深300指数的同期表现。这表明,华安基金在权益类投资领域的长跑能力有待提升。
除了规模和业绩问题,华安基金的内控和治理结构也引发关注。2025年8月26日,公司新任董事长徐勇上任,接替因正常退休卸任的朱学华。徐勇此前曾任招商基金总经理,拥有丰富的保险行业经验。然而,自2020年以来,华安基金高管变动频繁,包括总经理、督察长等关键职位的更替,可能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稳定性产生影响。
更令人关注的是,华安基金前任基金经理张亮曾卷入“老鼠仓”案件。2025年3月,证监会向张亮催缴超千万元罚款,原因是他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和《证券市场禁入规定》,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被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同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这一事件暴露出华安基金在内控方面的潜在风险。
在基金管理方面,华安基金存在多名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截至2025年9月3日,公司旗下约3名基金经理管理基金数量超过15只,其中基金经理刘璇子在管18只基金,近三年平均收益率告负。基金经理万建军和蒋璆在管的基金中,也有多只产品近三年收益率不佳,甚至出现超七成基金任职回报率告负的情况。
不仅如此,华安基金旗下部分基金还存在重仓股高度重合的问题。例如,基金经理蒋璆管理的华安成长先锋混合A和华安制造升级一年持有混合A,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股票一致。同样,万建军在管的华安研究智选混合A和华安研究精选混合A,前十大重仓股也有7只重合。这种“一拖多”且重仓股重叠的现象,可能对基金的分散投资和风险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从财务数据来看,华安基金旗下基金的股票投资收益连续三年告负。2022年至2024年,公司旗下基金的股票投资收益分别为-253.24亿元、-143.42亿元和-39.53亿元。尽管2024年旗下基金扭亏为盈,净利润合计达345.7亿元,但仍难以覆盖前两年超400亿元的亏损。与此同时,华安基金在这三年间收取的基金管理人报酬合计近90亿元,引发市场对其薪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