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攀升至50.9%,较上月增长了0.4个百分点,标志着物流行业的活跃度有所提升。多个分项指数,包括业务总量、新订单、库存周转次数、资金周转率、物流服务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业人员以及业务活动预期等,均保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显示出物流业的全面回暖。
8月份,得益于一系列促消费、稳投资和保民生政策的逐步实施,产业链与供应链间的联动效应增强,物流需求持续上扬。物流业务总量与新订单业务量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且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均衡增长态势,物流景气指数因此保持了显著的扩张趋势。企业层面的数据显示,微观活力正在稳步增强,经营状况有所改善,预期指数维持在较高景气水平。
河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李鹏指出,尽管8月并非物流业的传统旺季,但行业所实现的业务增量仍处于正常范围。在河南地区,整体业务呈现增长态势,但企业的收益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指数表现来看,物流需求端的释放势头强劲,新订单指数达到52.3%,连续七个月保持扩张,显示出物流需求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具体来看,暑期文旅消费、电商促销活动以及产业升级共同推动了业务总量的增长。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邮政快递业的新订单指数均超过了55%,多式联运和水上运输需求也实现了环比大幅增长,显示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东、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同步回升,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在行业竞争格局方面,物流业正逐渐从“低价内卷”向“效率驱动”转变,服务价格与利润边际得到修复。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回升0.3个百分点,铁路、道路和水上运输价格均有所改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同样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均有所回升,而大型企业的指数则有所回落,小微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盈利差距正在缩小。
行业运营效率与资金周转也在逐步优化,库存周转次数指数和资金周转率指数均保持在扩张区间,反映出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在加快。道路运输企业的实载率有所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的业务量持续回升,辐射效应显著增强。这得益于数字化物流平台的普及和仓储自动化的升级等技术投入。
以快递行业为例,为避免“价格战”带来的恶性竞争,国家邮政局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快递费低于成本价的行为。快递行业积极响应,多地陆续上调单票价格,以保障企业利润。政策红利与市场预期的双重驱动也使得物流行业的信心持续上涨。
8月份,多项物流行业政策的落地效果显著。促消费和稳投资政策直接带动了3C产品和大件物流需求,而保民生政策则推动了冷链物流和城乡配送网络的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减少了区域壁垒,提升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物流协同效率。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和新茶饮即时配送需求的激增,使得冷链物流的“物理覆盖”与“效率支撑”成为餐饮品牌规模化扩张的前提。
业内专家指出,50.9%的物流业景气指数不仅反映了物流行业自身的扩张趋势,更是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消费潜力释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物流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其稳健表现为经济的回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