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控股近期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为投资者描绘了一幅稳健增长的图景,但与之相伴的持股计划却引发了市场的另一番讨论。
报告数据显示,顺丰控股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68.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38亿元,同比增长19.37%;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5.51亿元,增幅达9.72%。在第二季度,顺丰的表现更为亮眼,实现营业收入770.08亿元,同比增长11.5%,归母净利润为35.04亿元,同比增长21.02%。
尤为顺丰长期以来的供应链及国际业务亏损状况有所缓解,上半年亏损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亏48.47%。若不计入海外子公司KEX的亏损及并购KLN相关的融资利息费用,该分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78%。
然而,尽管顺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了同比增长,其扣非归母净利润在第二季度的增速却有所放缓。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顺丰控股将三家持有物业的全资子公司转让至南方顺丰物流REIT,产生的股权处置收益直接计入非经常性损益,从而提升了该季度的净利润。
但这份看似亮眼的财报发布后,顺丰控股的股价却大跌7.91%,创下5日新低,并跌破5日均线。这一异常表现与顺丰同日发布的共同成长持股计划不无关系。该计划由公司董事长提议设立,旨在通过赠与部分顺丰控股A股股票给核心人才,实现与公司的长期价值绑定。涉及的股份数量不超过2亿股,约占顺丰控股当前股本总额的4%。未来9年内,每年将授予参与人合计不超过1.8亿份虚拟股份单元,总授予量不超过16.2亿份。
这份涉及近百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最终需要通过二级市场套现,引发了市场对其可能带来的财务压力的担忧。业内人士指出,该持股计划或需要上市公司进行费用摊销,顺丰控股的股东或将为此承担额外费用。尽管顺丰控股近年来分红逐年上涨,2025年中期分红同比增长15%,达到23.2亿元,占净利润的40%,但这份持股计划仍被视为一种长期的财务负担。
在业务层面,顺丰控股的速运物流业务和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均实现了稳步增长。上半年,速运物流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同比增长10.4%;供应链及国际业务收入为342亿元,同比增长9.7%。尽管国际贸易政策多变对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增速造成一定影响,但顺丰仍凭借强大的业务能力实现了稳步增长。同时,其他非物流业务收入也达到了33亿元,主要得益于顺丰在端到端供应链服务链条中涉及的购销业务。
然而,在毛利额方面,顺丰控股的表现却略显疲态。上半年实现毛利额194亿元,同比增长4.2%,但毛利率为13.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顺丰方面解释称,这是由于公司采用灵活业务策略扩大业务规模、提升网络产能所致,部分举措短期影响了毛利率水平。这一解释也揭示了顺丰物流板块业务量与票均收入的冲突:上半年业务量同比上涨超25%,但票均收入却同比下降12.2%。
顺丰控股的经营现金流也呈现出下滑趋势。报告期内,经营现金流同比下降5.72%至129.37亿元。与此同时,南方顺丰物流REIT的租金收缴率也出现波动,尤其是合肥项目因外部租户经营承压,收缴率出现阶段性下滑。尽管项目公司多次催告并解除了部分租户的租赁合同,但欠缴金额仍未完全清理。
值得注意的是,自南方顺丰物流REIT上市后,市场常将其与顺丰房托进行对比。顺丰控股方面表示,已通过区域划分来区分两宗基金的未来投资重点,以避免内部竞争。南方顺丰物流REIT主要聚焦内陆区域,而顺丰房托则优先考虑华南和大湾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