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行业的浩瀚星空中,协鑫能科(002015.SZ)以其稳健而又不失活力的步伐,成为了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日,该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一系列数据背后,隐藏着其业务转型与增长的秘密。
报告显示,协鑫能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4.22亿元,同比增长15.29%;归母净利润达到5.19亿元,同比增长26.42%。这份成绩单虽不算惊艳,但对于一家总市值超200亿元的企业而言,其稳步增长已足够引人瞩目。然而,更令人关注的是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指标,该指标以4.64亿元、67.91%的同比增幅,彰显了公司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
协鑫能科的业务版图由热电联产与新能源应用两大板块构成。热电联产,这一传统业务在发电的同时,利用热能提供蒸汽或供暖,稳定而可靠。而新能源应用,则包括光伏电站与储能电站的投资、建设与运营,是公司寻求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
在新能源行业普遍面临“内卷”焦虑的背景下,协鑫能科却以其独特的“能源服务”业务,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反内卷”的样本。上半年,该业务板块实现收入10.7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78.81%,占总营收的比重从4.79%跃升至19.9%。这一新业务,正悄然重塑着协鑫能科的增长引擎。
“能源服务”究竟是何方神圣?在协鑫能科的业绩交流会上,管理层给出了答案——虚拟电厂(VPP)。虚拟电厂并非实体发电厂,而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和软件技术,将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电力资源聚合起来,形成统一指挥和调度的“资源池”的能源管理系统。
当电网需要更多电力时,虚拟电厂平台可向这些用户发出指令,让他们暂时减少用电或让储能电池向电网反向送电,作为回报,用户将获得补贴或收益。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电力调度难题,更为协鑫能科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然而,随着“能源服务”业务的快速增长,其毛利率却有所下滑。对此,协鑫能科管理层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业务结构变化所致。增速最快的“节能与技术服务”业务尚处市场拓展初期,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因此拉低了整体毛利率。这种以阶段性利润换取市场规模的打法,在新兴业务中并不罕见。
那么,虚拟电厂这一新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何在?协鑫能科总裁费智表示,这得益于公司“能源资产”与“能源服务”双轮驱动的协同模式。公司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拥有多年的热电联产等实体能源资产,这些资产成为公司接触和锁定高价值工商业客户的“触点”。通过提供基础电力和热力服务,公司能够精准识别客户需求,进而提供虚拟电厂负荷聚合、绿电交易代理等轻资产服务。
面对未来,协鑫能科并未止步。为了持续提升业务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公司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蚂蚁数科合作。通过大模型多智能体协作,对电力辅助服务、需求侧响应、电力现货交易等业务进行管理,实现对气象、设备、电价、政策等多维度数据的持续分析,以更精准的预测和决策,赢得毫秒级电力市场交易的盈利空间。
协鑫能科还在探索资产通证化(RWA)这一前沿金融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实体资产的产权或收益权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分割,形成可线上流转的数字凭证,显著提升资产流动性,打破地域壁垒和转让限制。这一模式虽面临政策、监管及操作层面的挑战,但其潜在价值不容忽视。
协鑫能科的转型之路,不仅为公司自身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更为整个能源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新能源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寻求差异化增长路径,成为每个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协鑫能科的实践,无疑为行业指明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