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餐饮界掀起了一股“贴身开店”的新风潮,众多人气品牌在热门商圈内的热门商场纷纷扎堆,甚至出现了同层开店、门对门做邻居的现象。这一趋势不仅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合生汇等地屡见不鲜,更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蔓延开来。
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七层,不足百米的距离内,便集聚了四家以排队闻名的餐饮品牌:老牌火锅巴奴、湘菜人气品牌费大厨、网红烤鱼烤匠,以及“排队10小时”的寿司郎。周末用餐高峰时段,这些店铺门前的过道几乎被排队等位的顾客堵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的叫号声此起彼伏。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朝阳合生汇。在合生汇的三层和四层,费大厨、小放牛和湊湊等热门品牌纷纷落户。值得注意的是,湊湊门店旁边的新商铺已被人气湖北餐饮来菜锁定,围挡上的宣传语预示着其与费大厨之间即将展开一场激烈的竞争。
餐饮品牌的“贴身肉搏”战不断升级,从过去的同一商场选址,到现在的同层甚至毗邻开店,这一策略旨在精准截流目标客群,最大化利用成熟餐饮的聚集效应。以烤匠为例,其进入北京后开设的三家门店均位于热门餐饮最集中的商场,如朝阳合生汇、西直门凯德MALL等。这种紧跟“热门”的选址策略,在业内看来,是餐饮品牌为争夺优质客流而采取的一种激进方式。
费大厨辣椒炒肉作为近年来人气居高不下的品牌之一,其全国直营门店已突破190家,覆盖长沙、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其门店几乎均位于一线城市的热门商圈,用餐高峰时段的等位数量常超过百桌。费大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选址仍会坚持高线城市、热门商圈,多地新店正在筹备中。
这种“贴身”战略的背后,是餐饮品牌对优质客流的激烈争夺。集中选址不仅降低了选址风险与获客成本,还让多个“排队王”同场竞技,形成“餐饮目的地”效应。例如,北京知名的餐饮街簋街,便是在形成过程中聚集了多个热门餐饮品牌,从而强化了整条街在消费者心中的“美食地标”认知。
对于商场而言,将热门餐饮品牌集中布局在同一楼层或区域,可以高效提升该楼层的坪效和人气,形成“餐饮热力区”,带动整个商场的人流循环和消费转化。因此,商场也乐于促成这种局面,以实现共赢。
然而,扎堆开店的隐忧也逐渐显现。热门商圈的黄金点位稀缺,多个品牌竞相争夺,必然推高租金成本,直接侵蚀企业利润。据《2023年中国餐饮年度报告》显示,房租、人力、食材这三项支出基本占到了商家总成本的70%-75%,其中房租是最大成本。而在热门商圈,如朝阳合生汇等地,租金甚至可能翻番,远超餐厅成本结构中房租占比不得超过30%的红线。
在“贴身肉搏”中,企业也面临着被竞争对手策略“带跑偏”的风险。长期跟随对手推出新品和促销活动,容易使企业从“产品驱动”变为“竞争驱动”,忽略自身品牌的独特价值和长期战略。同时,过于密集的排队现象也可能引发消费者反感,一旦菜品或服务稍有不满,便容易产生巨大的失望感。
因此,尽管“贴身肉搏”战术在品牌进入新市场初期或快速扩张阶段能带来高风险、高回报的效果,但餐饮品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仍需依靠能打的菜品、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