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铺子因一则引发广泛争议的广告图片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起事件中,良品铺子在电商平台的商品详情页上,错误地使用了AI生成的图片,图片中花生竟然“长”在了树上,这一明显违背常识的错误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更为离奇的是,另一张广告图片背景中的花生地竟与玉米地极为相似,甚至还出现了收割机收割花生的荒谬场景。
尽管良品铺子随后发表声明致歉,并将此归咎于“工作疏忽”,但公众对此并不买账。作为一家年营收高达数十亿元的上市食品企业,如此低级的错误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工作失误来解释。广告中的常识性错误,不禁让人对良品铺子在产品质量把控上的能力产生质疑。
事实上,广告问题与质量问题虽然不能直接划等号,但两者都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文化的缺失。良品铺子“花生上树”的广告事件,暴露出的可能是其企业管理上的整体松懈。尤其是在降本压力下,企业选择用AI生成图片替代专业设计,虽然节省了制作费用,但却付出了更高的信任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良品铺子在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销售规模及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8.29亿元,同比下降27.21%;归母净利润更是出现了亏损,同比由盈转亏。这或许正是此次“花生上树”事件的根源所在。在业绩压力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牺牲广告内容的真实性,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良品铺子在半年报中将其核心竞争力总结为“高品质”,然而这一承诺却在AI广告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当企业连花生生长方式这样的基础事实都能出现错误呈现时,其标榜的“高品质”自然难以令人信服。当降本措施触及质量管控环节时,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变得岌岌可危。
良品铺子在半年报中还提到,公司正在大力推进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旨在将“好原料”的核心价值清晰、可信地传递给消费者。然而,AI生成的虚假广告却与这一溯源理念形成了尖锐对立。溯源活动强调的是真实性和透明度,而虚假广告则直接摧毁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在当前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安全的背景下,企业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损害品牌信誉。因此,良品铺子在追求营销效果和成本控制的同时,必须坚守内容真实性和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毕竟,真正的品质是经得起全方位检验的,而不是靠虚假广告来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