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中国经济复苏的讨论再度升温,各界观点纷呈。
国内部分经济学家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轨道上。然而,海外一些声音则较为悲观,担忧中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甚至陷入类似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困境。
知名经济学家贺铿深入剖析了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指出若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经济的真正复苏将难以实现。他强调,初次分配最终消费率的缩小以及再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当前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这些问题导致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进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初期,最终消费率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从62.9%降至5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这一变化成为当前内需不振,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乏力的关键因素。
贺铿进一步指出,国内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经济复苏将无从谈起。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条件尚不具备,必须着手改革再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65,已超越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逼近收入分配极不公平的临界点0.5。经济学理论表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降低新增收入转化为消费的比例,这也是当前居民消费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贺铿建议宏观调控政策应转变思路,针对具体问题精准施策,避免盲目采取“双积极”或“逆周期”调控措施。他主张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基建投资项目,增加民生支出,以修复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贺铿还提到了“逆周期调控”与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问题。他坦言,过去自己并不认为存在社会主义经济周期,但现实似乎颠覆了这一认知。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同样存在周期现象,且周期往往较长,这主要是各级领导盲目追求高速度、GDP至上的结果。这种盲目追求高增长的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破坏了社会再生产中的客观比例关系,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贺铿强调,在危机爆发后,管理者往往忽视经济比例关系的修复,而是急于阻止经济下行,以确保当年设定的高增长目标不受影响。这种做法导致经济停滞期延长,复苏缓慢。他呼吁,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在之前的文章中,贺铿已就“发展观”和“宏观调控思想”的问题发表过看法,此处不再赘述。他原计划继续撰写关于“流动性陷阱”和“通货紧缩”问题的文章,但鉴于部分网友已截屏保存了被删除的前文,他计划复原并重新发表这些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贺铿表示,以上观点均基于个人研究与分析,不代表任何部门立场,仅供社会各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