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由AI引发的宣传风波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是良品铺子电商平台上一款名为“四粒红花生”的产品宣传海报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画面:花生竟然“长”在了树上,背景中的“花生地”更像是玉米田,甚至还出现了收割机收割花生的场景。
这一明显违背花生生长常识的设计迅速在网络上发酵,被网友调侃为“现代版指鹿为马”。#花生上树#这一话题在短时间内阅读量突破2亿,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张俊对此表示,按照现有的农业技术,花生必须在土壤中发育,“树上结果”完全是虚构的。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舆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网友对良品铺子的这一错误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品牌缺乏基本的农业常识,审核机制形同虚设。他们指出,这种错误显然是团队在未进行实地调研的情况下盲目使用素材所致,暴露了品控的严重漏洞。有网友调侃道:“幸亏我小时候种过花生,否则真被骗了!”而另一部分网友则对良品铺子的快速反应表示肯定,但同时也担忧其在业绩压力下可能出现的品控松懈问题。
面对舆论的质疑,良品铺子于8月28日正式发表致歉声明,承认错误源于“工作疏忽”。公司表示,设计师在使用AI生成图片后未能进行人工审核,导致科学细节出现错误。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良品铺子采取了紧急修正、全面核查和机制升级三重行动。他们迅速下架了问题图片,更换了正确的宣传素材,并启动了全平台产品宣传材料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审查。同时,公司还强化了AI生成内容的跨学科审核流程,增设了农业等领域专家的复核环节。
此次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良品铺子品牌专业性的质疑,也折射出AI应用中的共性隐患。专家指出,AI虽然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缺乏常识判断能力。在食品、医疗等涉及自然科学和健康的领域,必须建立“人工+专业”的双保险审核机制。同时,品牌信任的重建也是一个难题。消费者对食品品牌的信任建立在“专业”和“真实”的基础上,一次常识性的错误就可能引发对原料、工艺等方面的全面质疑。尽管良品铺子迅速道歉并采取了整改措施,但“技术甩锅”的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诚意。
“花生上树”的闹剧为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数字化营销浪潮中,企业应当明确AI使用的界限。当涉及自然科学、健康等专业领域时,必须坚守事实底线,否则不仅会沦为笑谈,还可能动摇品牌的根基。技术只是工具,而非责任豁免的借口。企业应当在使用AI的同时,保持对常识的敬畏和对消费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