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领域内一股不寻常的焦虑情绪悄然蔓延,其源头并非学生,而是站在讲台背后的教师们。随着新学期的临近,社交平台上关于教师开学焦虑的帖子如潮水般涌现,诉说着一个个不眠之夜与内心的重压。
苗苗,一名即将迎来新学期挑战的职校教师,她的八月以一场充满紧张与压力的梦境拉开序幕。梦中,她置身于纷乱的学生冲突中,家长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未读消息堆积如山。惊醒时,窗外仍是漆黑一片,距离开学尚有十日之遥。而这样的焦虑,在教师队伍中并非个例。
与传统观念相反,如今开学焦虑的主力军已悄然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在学生们仍沉浸在假期余韵之时,教师们早已在八月下旬重返校园,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之中。教案撰写、课程安排、行政表格填写……一系列繁琐事务将假期最后的闲暇时光吞噬殆尽。一位拥有23年教龄的陈老师坦言,办公室里抱怨不想开学的大多是年轻人,而年长些的教师则显得更为从容。
教师们的焦虑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是时间上的巨大压力。据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中国教师每周工作时长远超法定时间,且大量精力被耗费在非教学任务上。拍照留痕、迎检材料、家长沟通等事务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教师们的手脚。苗苗的日常便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她自嘲自己如同一个人形图章,每天在各种流程单上盖章确认。
其次,是回报与付出的严重失衡。教育行业的薪资水平在各行业中排名靠后,而职称晋升之路更是漫长且艰难。一些资深教师即便教学经验丰富,也难以获得应有的职称认可。这种失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也降低了教育行业的吸引力。
再者,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们面临着被取代的恐惧。当AI能够迅速完成作文批改、教案生成等任务时,教师的价值感开始动摇。杭州的李老师便是一个例子,她通宵研究AI教学工具,却仍难以摆脱家长对细节的关注与质疑。
面对重重压力,教师们开始寻求自救之路。上海某中学的心理教室成为了教师们释放压力的场所。情绪宣泄室里,青年教师通过击打沙袋来宣泄备课压力;正念课程中,他们学习通过呼吸来平复焦虑情绪;而在“荒诞家长要求吐槽会”上,爆笑声成为了他们暂时忘却烦恼的良药。
政策层面也为教师们带来了希望。2025年新修订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每周至少应保障一天完整休息日,且非教学任务不得摊派至一线教师。这一规定为教师们减轻负担提供了法律保障。杭州的周婷老师便是受益者之一,她终于在开学前夜得以安然入睡。
个体层面,教师们也在积极寻求突围之道。他们学会了将庞大的开学准备工作拆解为小块任务,每天只完成一部分;他们建立了支持网络,向老教师请教生存智慧,共享资源;他们学会了强制自己每天保留一段时间用于个人放松,以保持身心健康。
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们如同燃烧的灯芯,照亮着学生的未来。然而,灯芯也需要常换新,才能持续发光发热。当《教师法》新规与职称困局相遇,当AI教案取代手写备课,我们是否应该给予这些点灯人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地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