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营销领域,“深度分销”这一术语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特别是在快消品行业的辉煌岁月里。
曾几何时,深度分销凭借其“地毯式铺货”策略,成功将商品渗透至数以百万计的超市及千万个零售网点,缔造了长达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传奇。然而,最新的市场数据却为这一传统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2024年,社会零售总额增速仅为3.5%,店铺关闭率更是突破了25%,深度分销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快消品行业自2013年起便步入了缩量时代。尽管起初行业总量有所缩减,但头部企业依然能够实现增长。然而,到了2024年,即便是这些头部企业也陷入了增长停滞的困境。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市场似乎都难以再现昔日的增长态势。强行向渠道压货,只会加剧渠道的崩溃风险。
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的决策者开始对深度分销模式产生动摇,甚至有人认为,是时候与这一模式说再见了。
尽管深度分销模式已深深植根于一两代营销人的心中,成为了他们的肌肉记忆,但真的到了必须彻底告别的时候吗?
深度分销模式诞生于增量时代,其核心逻辑在于对全市场的深度渗透,既包括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也涵盖广大的县域乡镇夫妻店。然而,随着市场进入缩量时代,真实需求并未消失,只是从粗放的总量增长转变为精细化的结构优化。市场缩量已持续十年之久,且这一趋势似乎不可逆转。增量时代源于生活水平的提升,而缩量时代则是因为消费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分化、分层、分级的态势,这也使得深度分销模式在执行中逐渐异化。
回顾深度分销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跑客群来获取销量,客群就是销量的源泉;第二阶段是将铺货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第三阶段是在终端购买资源、抢占堆头,以此挤压竞争对手;第四阶段则是在产品滞销时,通过强硬政策向渠道压货。
如今,这些传统手段逐渐失效,业界开始探索新的方向:一是创造新增长,寻找缩量时代的增长路径;二是提升渠道效率,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通过节省成本、去除中间环节来提升效益。当前快消品领域热议的“供应链变革”、“直供”、“仓配一体化”等议题,都是基于这一前提。
然而,这些探索本质上仍是对深度分销的优化,而非否定。那么,深度分销模式为何会产生?其背后的土壤是什么?深度分销被誉为近二十年来的“最佳中国营销实践”,其核心在于解决门店的供应链问题。
中国供应链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以县为经销商主体的格局,经销商规模普遍偏小;二是门店高度分散。中国主要有两大终端格局:大型商超和中小型门店。中国大约有680万家夫妻店,同时还有大量的大型商超系统。大型商超具备强大的采购和营销能力,无需厂家和经销商过多赋能。然而,这680万家小型门店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它们需要经销商进行赋能,但很多经销商又不具备这一能力。因此,品牌或厂家便承担起这一重任,这也是深度分销模式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
大商超与小门店并存的商业生态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无论深度分销面临何种问题,都不能轻易放弃,而应寻求进化。进化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渠道与互联网结合,形成高效深度分销;二是从终端通过社群、直播、云店等方式直达消费者端,形成BC一体化。
近年来,在快消品领域取得成功的国内企业,几乎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向流通领域渗透延伸,自主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以及渠道规模扩大,深度分销模式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厂家难以长期支撑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厂家自有营销组织的效率往往不及专业流通企业;庞大的营销人员规模几乎超越了厂家的管理能力边界。
在此背景下,厂商均衡分工模式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其主要特点包括:慎重把握直供宽度,与零售巨头进行直供交易,同时由经销商覆盖和管理大量零售商和网点;厂家与渠道伙伴均衡合作,厂家不再承担过多的流通职能,而是致力于对渠道成员的专业培养和辅导;打造专业化且相对精简的团队,通过高素质团队和政策杠杆有效推动销售;保持市场操作模式的灵活性,根据市场环境、竞争要求和厂家资源条件等因素决定进退。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厂商均衡分工模式并非对深度分销的超越,而是其进化的一种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它是因能力限制无法实施深度分销的次优选择。总的来说,厂商均衡分工模式更适用于外资产品力强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