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徕芬:以硬技术+软叙事,引领个护领域消费新风尚

   时间:2025-08-28 21:17:07 来源:环球网科技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年来,中国科技品牌的崛起之路吸引了广泛关注,其中小米与徕芬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小米,这个从智能手机领域起步的品牌,如今已涉足多个家电市场,其空调产品在今年7月取得了全国市场份额第二的佳绩。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小米的多元化战略成功,更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性价比产品的日益青睐。在强大的国内制造能力支撑下,产品品质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品牌溢价成为价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性价比因此成为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在个人护理领域,徕芬作为新兴品牌,正以一种类似小米的模式迅速崛起。近期,徕芬推出的直线往复式剃须刀T1 Pro与P3 Pro,搭载了自研的高速直线电机L1,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物理性能,更象征着徕芬在“硬技术+软叙事”双重策略下,对消费认知的重塑。这背后,折射出中国科技品牌正从“性价比突围”向“价值重构”的深层转型。

在消费电子行业,传统的“一劳永逸”电机策略曾是主流。品牌倾向于投入数年研发一项电机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多个品类,以实现成本摊薄和技术垄断。然而,徕芬打破了这一常规。它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电机技术,而是针对每个新品类,研发全新的电机解决方案。这种策略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投入、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无数次的试错。

自2020年推出搭载自研高速无刷电机的高速吹风机以来,徕芬便以110,000转/分钟的超高转速,打破了国外品牌的技术垄断,为消费者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高速干发体验。2025年,徕芬再次创新,推出了搭载自研直线电机L1的直线往复式剃须刀,其高达15,000次/分钟的往复次数,为剃须刀的效率与顺滑度带来了质的提升,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

徕芬的技术叙事围绕着“时间”与“迭代”展开。从电动剃须刀的研发历程来看,无论是单刀头还是三刀头产品,其电机都经历了多次大版本与小版本的迭代。这种“死磕”式的研发态度,直指行业痛点,如通过摩天大楼阻尼器灵感解决机身共振问题,以及通过复杂工艺实现极致轻薄的按钮设计。

与行业巨头相比,徕芬的“电机宇宙”显得尤为全能。戴森在吹风机、吸尘器领域表现强势,但在个护小电方面几乎空白;飞利浦作为剃须刀巨头,其吹风机等产品缺乏技术创新;松下虽在往复式电机方面实力强劲,但未能在高速吹风机等领域取得突破。而徕芬则能在不同赛道均实现电机技术的突破,这得益于其创始团队在电机电控领域的技术积累。

徕芬的创始团队曾涉足载人飞行器与电动滑板车领域,对电机性能和控制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创立徕芬后,他们凭借自有工厂的全链条可控优势,将“研发-生产”闭环变为现实,让高端技术得以普惠化。这种“高效率创新”模式,正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所在。

徕芬对技术和体验的执着追求,为其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高速吹风机品类均价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徕芬仍凭借功能创新,如轻薄的mini系列、“儿童模式”、“润发风嘴”等,连续两年夺得市场销量和销售额双料冠军。同时,徕芬的海外市场拓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东南亚、欧洲、美洲市场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东南亚市场,徕芬通过精准的市场策略与产品本地化调整,迅速站稳脚跟。其推出的Mini系列剃须刀,契合了当地消费者对便携、高性能产品的需求,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广受好评。在欧美市场,徕芬同样表现出色,通过独立站官网搭建品牌形象,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将技术优势传递给当地消费者,吸引了众多追求科技感的用户。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