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行业的聚光灯下,一系列收入数据正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一家名为“花团锦簇”的AI公司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如“8个月内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突破1亿美元”等消息,频频抢占新闻头条。然而,对于深谙此道的投资人而言,如何从这些炫目的数字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期,AI智能体领域的明星企业Manus首次公开了其商业化进展。在新加坡的一场活动中,Manu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季逸超透露,自今年三月上线以来,公司的RRR(收入运行率)已达到9000万美元,且预计很快将突破1亿美元大关。随后,Manus的创始人兼CEO肖弘在社交媒体上进一步阐释,RRR是一个更为合理且常见的指标,因为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公司的收入状况。
肖弘解释称,由于Manus的部分收入来自重度用户的一次性积分购买,这部分收入并非经常性收入,因此使用ARR无法准确反映公司的业务实际。他举例说,像亚马逊AWS、Databricks和Salesforce等按使用量计费的公司,在财报中也更倾向于披露RRR。与ARR主要关注订阅模式或长期合约的稳定、重复收入不同,RRR基于当前某个月或季度的收入表现来推算全年收入,因此可能包含一次性或偶发收入。
一位投资人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认为RRR能够更直观地反映Manus短期的业务表现和市场接受度。然而,他也指出,作为一家初创企业,Manus在业务稳定性和数据支撑方面,与亚马逊AWS等成熟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RRR虽然能够反映短期表现,但也可能存在高估公司实际收入能力的风险。
在AI行业,ARR作为收入指标并不陌生,越来越多的AI公司正成为ARR“增长神话”的主角。例如,大模型领军者OpenAI的ARR已从去年的55亿美元跃升至100亿美元,而Anthropic的ARR也被曝达到40亿美元,较年初增长了近四倍。在应用层,一些新兴玩家也不甘落后,如由前百度集团副总裁、小度科技CEO景鲲等人创办的Genspark,其AI智能体产品上线仅45天就实现了3600万美元的ARR。
然而,与传统SaaS公司相对稳定、用户留存率高的业务模式不同,当前AI行业正处于快速迭代之中,用户波动性较大。这使得ARR的预测价值在AI领域受到了一定挑战。一位AI Infra企业的创始人举例说,像微软这样的传统SaaS公司,其大型客户一旦使用其提供的服务,就很少会轻易更换。但在AI领域,产品的切换代价可能非常低,用户可以随时从一个产品切换到另一个产品。
尽管如此,ARR仍然被许多AI公司视为向投资者讲述增长故事的重要工具。因为ARR是传统SaaS公司常用的估值指标,投资者对此比较熟悉。较高的ARR数字能够更好地展示AI公司的收入增长潜力和业务规模,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便于在融资时获得更高估值。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公司对ARR数字的操纵行为。
据一位投资人介绍,一些AI公司为了虚增规模,会采用误导性的ARR计算方法。例如,将未实现的预收款计入当月收入,或者通过同行互刷、打榜等方式制造假热度,并将非典型的用户付费数据年化处理,从而使ARR数字“暴涨”。还有一些公司会通过低价引流、后期涨价等手段来制造ARR增长的假象。
因此,对于投资人而言,ARR虽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在AI领域其价值有所降低。由于AI公司收入模式多样且不稳定,ARR易被操纵,投资人不会单纯依赖ARR来评估公司价值。他们通常会结合用户留存率、客户获取成本、毛利率、产品迭代速度等多个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估。
另一位投资人则强调,对于AI应用而言,日活、月活等用户数据虽然重要,但核心还是要看用户留存情况。他建议投资人要关注长时间段的数据,如次周、十周的用户留存率,因为这些数据更能反映产品的真实表现。
在AI行业的热潮中,投资人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从众多收入数据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