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钨品市场价格如火箭般飙升,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8月27日,这一趋势达到了新的高峰,据中钨在线数据显示,仲钨酸铵(APT)的报价已经攀升至36万元/吨,与年初相比,涨幅惊人地达到了70.62%。同时,黑钨精矿和白钨精矿的报价也分别达到了24.10万元/标吨和24.00万元/标吨,年内涨幅均超过了68%。
钨价的这一波疯涨,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上海钢联铁合金事业部的钨业分析师饶文博指出,一方面,国内2025年首批钨矿开采指标的下降,以及中小厂商的限产整改,导致了供应端的收缩。同时,越南、葡萄牙等传统矿山品位的下降,也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军工和新能源领域的需求爆发,成为了推动钨价上涨的重要动力。中国对仲钨酸铵等实施的“一单一证”出口管制,以及欧盟将钨列为“极度重要”战略资源,都提升了钨的战略地位。美国“黄金穹顶”反导计划对钨的大量需求,也为钨价的上涨提供了预期支撑。
在钨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现货市场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怪象。买卖双方陷入了僵持博弈,市场流通性受到影响。然而,这种局面却意外地推动了大A市场上钨板块的持续上扬。Choice数据显示,8月27日,钨板块指数盘中创下历史新高,年内涨幅已经超过了80%。成分股中,中钨高新、章源钨业、翔鹭钨业、厦门钨业等企业的股价均实现了大幅上涨。
从半年报数据来看,大A市场上的四家钨板块企业均实现了营收的同比增长。其中,厦门钨业以191.78亿元的营收稳居榜首,而翔鹭钨业则以9.31亿元的营收位列最后。然而,从同比增速来看,章源钨业却成为了“黑马”,以32.27%的增速实现了23.99亿元的营收。章源钨业表示,营收的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钨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以及产品销量的增加。
不过,并非所有钨企都能实现增收又增利。掌握上游原料、自给自足率较高的全产业链企业往往能够获利更多。从扣非归母净利润来看,厦门钨业盈利最多,同比增长7.53%至9.23亿元;而中钨高新则增利最快,同比大增310.54%至4.84亿元。翔鹭钨业也实现了扭亏为盈,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23.39%至947万元。这些企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完整的钨产业链和突出的竞争优势。
以中钨高新为例,其旗下拥有全球在产的最大单体钨矿山柿竹园公司,以及全球在产的最大仲钨酸铵供应商郴州钨分公司。今年上半年,中钨高新钨精矿产量达到了0.42万吨,APT产量达到了0.85万吨,硬质合金产量超过了0.75万吨,稳居全球第一。而厦门钨业在钨矿开采、钨冶炼、钨粉末、钨丝材和硬质合金深加工领域也拥有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其钨矿山业务年产量约1.20万吨,为后端钨的深加工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保障。
然而,同样拥有完整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章源钨业,却在扣非归母净利润上出现了同比下滑。这主要是由于外购原材料以及价格传导的滞后效应吞噬了部分利润空间。在钨精矿和仲钨酸铵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章源钨业需要对外采购这些原材料,而价格上涨的滞后效应导致了其主营产品毛利率的下降。
面对未来如何控制原料成本的问题,章源钨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钨是稀缺性战略资源,企业只能在国家给予的钨开采配额中进行开采。目前,公司中下游的生产需要对外采购原料,主要为APT等,这部分只能根据市价来采购。因此,公司只能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以应对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