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AI竞技场上,meta以一种近乎激进的姿态,全力加速,意图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这家科技巨头不仅在人才招募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度,提供令人咋舌的薪酬与股权激励,还频繁调整其组织结构,力求找到最优配置。
然而,就在市场普遍认为meta将一鼓作气、持续加码之时,剧情却突然反转。今年8月中旬,meta宣布对其AI部门实施“招聘冻结”。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外部扩张的暂停,还对内部员工的团队流动设置了严格限制,除非获得特别批准。
meta官方对此轻描淡写地解释为“基础性的组织规划”,声称在预算季结束后,将先稳固“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新架构,再规划后续步骤。但背后的原因,实则与华尔街分析师对科技巨头AI支出的警告密切相关。
近几个月来,meta为吸引顶尖AI人才所支付的薪酬与股权成本急剧攀升,引发了投资者的深切关注。他们开始质疑,这些天文数字般的投入,是否真正带来了可验证的技术进步,还是仅仅导致了成本的无限扩张和股东价值的稀释。
业界内部也出现了对meta高薪挖角策略的质疑声。有人认为,这种大规模的招募可能会加剧内部竞争与矛盾,如老员工对新加入的“明星科学家”持保留态度,不同AI团队间因资源分配和技术路线分歧而频繁摩擦,导致士气低落,甚至有人选择离职创业。
meta的AI人才争夺战,现已达到了一个微妙的临界点。无论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还是硅谷的科技从业者,都在密切关注着meta,看其能否依靠这些重金招募的人才,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回顾过去,meta在AI人才战中的策略,可以用“快速、狠辣、昂贵”来形容。从OpenAI、谷歌DeepMind到Anthropic、苹果等科技巨头,meta不惜一切代价,有时甚至由扎克伯格本人亲自出马,通过邮件或WhatsApp直接联系候选人,快速完成签约。
天价薪酬包在meta内部已屡见不鲜,一些AI研究人员的签约金高达数亿美元,个别顶级人才的报价甚至传闻达到了惊人的15亿美元。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被挖角的人才中,不乏华人面孔。
除了传统的招聘方式,meta还采用了“反向收购式挖人”策略,即不直接收购整个初创公司,而是挖走其核心人才,让初创公司继续存在但逐渐萎缩。为了引入Scale AI联合创始人Alexandr Wang担任首席AI官,meta付出了约140亿美元的少数股权投资。
然而,这种疯狂的招募策略也带来了问题。硅谷的工程师们担心,meta一次性引入大量A级人才,可能会引发团队内部的冲突和不稳定。事实上,经过半年的数次重组,meta最近确实将不同AI业务整合进了“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并分为四个部门。
面对资本市场的压力和内部的不稳定因素,meta选择了暂时“刹车”。冻结招聘不仅是为了巩固内部AI组织架构,也是向市场传递出“控制成本”的信号。然而,这一决定并未完全平息外界的质疑声。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依然担忧meta的AI投资能否在合理时点转化为可观的现金流。硅谷科技巨头的股价也因“AI开支焦虑”而经历了一波回调。在这样的背景下,meta的每一步都备受瞩目。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meta的首席AI官Alexandr Wang依然坚称,meta正在加大对超级智能实验室的投入。而扎克伯格更是豪掷重金,赌上了超级智能的未来。接下来的时间里,meta能否用实质性的成果回应外界的质疑,将决定其在这场AI竞赛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