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中,我们常常听到企业主对自家产品的赞不绝口。这种赞誉或许并非单纯的自吹自擂,而可能是基于产品确实存在的优势。然而,企业主的认可并不等同于市场的接受。真正决定产品命运的是消费者的看法。
当消费者认同某款产品时,这意味着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共识。这种共识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重要前提。营销活动的核心目标,正是为了促使这种共识的形成。如果无法赢得消费者的共鸣,那么他们自然会紧紧捂住自己的钱包。
要实现共识,关键在于转换视角。企业不应仅从自身角度出发,而应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心智。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哪种营销方式最能触动他们的心弦。这样的反向思维,是制定有效营销策略的关键。
我将营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品牌向市场发射信号,接着是与消费者形成共识,然后是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最后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产生复购行为并愿意向他人推荐。这一过程形成了所谓的口碑效应。
关于如何与消费者形成共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而言之,共识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细致的拆解和操作。首先,品牌发射的信号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品类选择和品牌定位。一个易于进入消费者心智的品类,以及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价值,是形成清晰信号源的基础。
产品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物理性价值,即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情绪价值,如消费过程中的愉悦感;精神价值,如品牌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地位象征;以及资产价值,即产品的升值潜力。这些战略层面的考量,决定了信号源的清晰度和有效性。
当信号源确定无误后,接下来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传播和沟通。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以确保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降到最低,甚至实现无损传播。这些技巧和方法在以往的文章中已有详细阐述。
消费者购买产品后,良好的体验将成为他们自发宣传的动力。他们会成为品牌的忠实拥趸和推广者。此时,品牌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易于传播的说辞和平台,进一步放大这种共鸣效应。
以小米为例,其社群不仅是一个推广产品的渠道,更是一个获取创新和创意的免费宝库。小米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共创的关系,这种深度的互动和共鸣,为品牌带来了持久的竞争力。
赵崇甫,一位资深品牌战略专家,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包括战略定位、品类战略、品牌战略、视觉设计、广告创意、产品开发、包装设计以及公关策略在内的系统化服务。他曾任知名上市公司高管,并担任多家行业头部企业的品牌顾问,著有《品牌营销非常道》《微论品牌》《品牌的战争》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