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电子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品牌与测评机构之间的摩擦并不鲜见,但徕芬CEO叶洪新与知名数码博主楼斌之间的公开争执,却将这一常见现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8月16日,叶洪新通过微博转发并评论了楼斌发布的电动剃须刀横评视频,言辞激烈地指出视频内容涉嫌“收钱办事”,缺乏良心,瞬间点燃了公众的关注度。
叶洪新的愤怒源于楼斌在视频中对比了飞科剃须刀与徕芬剃须刀的性能,结果显示飞科表现更佳,而徕芬则显得逊色。作为近两年迅速崛起的创业品牌,徕芬在吹风机和电动牙刷等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声量,此次视频结论无疑对其品牌形象构成了挑战。
叶洪新在评论中承认评测本身是一种共赢的传播方式,但强调内容必须基于事实。他指责楼斌的视频涉嫌“收钱带节奏”,并进一步指出,真正的矛头指向的是楼斌的兄长、徕芬前员工潘坚。叶洪新声称,潘坚在离职后与徕芬的合作中存在不当行为,不仅勾结内部员工进行“0成本内容合作”,还涉嫌利用对徕芬信息的掌握为竞品服务,包括此次针对剃须刀业务的评测。
面对叶洪新的指责,楼斌和潘坚迅速作出回应。他们强调视频中的测试方法是针对“胡渣剃净度”设计的,贴近大多数用户的实际痛点,且测试过程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确保结果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同时,他们也承认视频带有商业合作的属性,但坚称测试过程公正无私。
这场争执不仅关乎产品评测的公正性,更触及了消费者对测评机构的信任问题。在消费电子行业,评测往往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当评测机构与品牌之间的商业合作成为常态,如何确保评测内容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叶洪新在回应中提到了评测机构应坚守的底线——基于事实。他认为,好的评测应当具备明确的评价指标、合理的测试方法以及公开透明的证据。而楼斌团队的剃须刀横评虽然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力求贴近真实体验,但在徕芬看来,其测试方法和结论仍存在争议。
这场争执也透露出徕芬在电动牙刷市场竞争中的无奈与转型的决心。叶洪新直言,徕芬在电动牙刷领域投入大量研发,却因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不得不选择退出。转而将目光投向电动剃须刀市场,寄望成为国产剃须刀挑战国际大牌的新旗手。此次楼斌的视频无疑触动了徕芬的敏感神经,因为剃须刀的性能表现直接关系到其市场地位。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无论是徕芬还是楼斌团队,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在商业合作与评测公正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徕芬而言,与其在舆论场上争夺话语权,不如通过更公开、权威的测试来论证产品的优势,以消弭舆论的负面效果。而对于整个评测行业而言,坚守“基于事实”的底线,才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