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的一起劳动纠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案件中,一家物业公司因项目撤销需裁员,竟采取抓阄方式决定员工的去留,此举被法院判定为违法行为。
据悉,该物业公司法定代表人于2023年7月31日通知于磊等三名司机,由于项目撤销,仅剩两个司机岗位。公司决定通过抓阄来决定谁将继续留任,而抽中“离开”的员工则需解除劳动关系。不幸的是,于磊抽中了“离开”的签,并被要求自2023年8月1日起无需再到岗工作。
面对如此荒诞的裁员方式,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支付于磊1.8万元赔偿金。这一判决不仅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也给那些试图规避法律、轻视劳动者权益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解除劳动关系有明确的法定情形,包括协商一致、过失性辞退、非过失性裁员等七种。然而,在本案中,公司却用抓阄的方式取代了法定的协商程序,严重违反了平等自愿的原则。
法院指出,企业本应根据劳动合同法启动协商程序,通过调整岗位或支付经济补偿等方式来合法裁员。但公司却选择了一种看似“公平”实则荒谬的随机淘汰方式,将管理责任转嫁给运气,从根本上违背了劳动关系的契约精神。
更令人担忧的是,抓阄背后暴露出的权力傲慢和对劳动者尊严的践踏。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宣布游戏规则时的轻描淡写,无疑是对现代劳动关系伦理的颠覆。在数字化时代,企业治理本应更加科学、人性化,但这家公司却选择了返祖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治理形成了鲜明对比。
企业裁员本是常态,但任何原因都不能成为践踏法治的借口。在绩效考核、技能评估等科学方法面前,抓阄显得如此不靠谱。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法治意识的培育任重而道远。企业不能为了省事而偷懒,将管理成本转嫁给劳动者。
抓阄罐落地的脆响,不仅是对受害者的打击,更是对所有企业的警示。在法治社会,劳动尊严的保障离不开法治齿轮的精密咬合。赔偿金或许可以计算,但人心流失的代价却是企业永远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