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一段关于“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视频迅速走红,直冲热搜榜首,引发了广泛讨论。该视频的导火索是余惠勇对“水果价格高昂”问题的回应。他解释说,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因此价格自然偏高。然而,他随后的话语却引起了轩然大波:“百果园多年来一直在教育消费者走向成熟,我们不会盲目迎合消费者。”“在我看来,商业只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二是教育消费者成熟。”
原本意图平息舆情的举动,却因余惠勇的“金句”不断,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波澜。多个热搜话题如#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等相继涌现,深深触动了消费者的敏感神经。有网友辛辣点评道:“上一个如此嚣张的,还是钟薛高的创始人。”
尽管原视频已被删除,百果园客服也出面澄清称视频存在误解,但众多网友仍对该品牌的“爹味说教”态度表示不满。
那么,百果园的水果为何价格不菲?创始人又为何声称“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百果园的水果价格普遍高于普通水果店1.5至4倍。其高价背后,有多重因素支撑。首先,百果园作为一家集水果采购、种植支持、物流仓储等为一体的大型连锁企业,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对供货品种、品质和定价拥有绝对话语权。其次,百果园对水果品质和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采购成本因此居高不下。2024年百果园推出的门店焕新战略,也增加了装修、房租、人员等成本,这些最终都反映在了售价上。
然而,自2023年登陆港交所后,百果园的市值并未持续走高。相反,从2024年至今,市值已大幅下滑超过八成,目前市值不足15亿港元,资本市场对其信心明显不足。
余惠勇的创业之路始于20多年前的一则推销广告。2002年,百果园第一家水果专卖店在深圳开业。初期,余惠勇将品牌定位为中产消费升级需求,销售中高端水果,迅速赢得了市场认可。2023年1月,百果园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国内水果零售行业的佼佼者。然而,近年来,百果园的盈利能力却明显下降,未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财报中,“性价比”成为关键词。为了扭转颓势,百果园曾尝试“高品质高性价比战略”,包括调整定价、拓展中低端产品等。然而,这一策略不仅未能有效提升营收,反而侵蚀了利润空间,毛利率大幅下滑。
归根结底,百果园的生意模式是面向B端的加盟模式。加盟商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百果园的营收。然而,近年来,百果园加盟店数量大幅减少,日均关店数量高达2.64家。加盟店年均收入也大幅下降。面对来自总部的压力和严苛的退货政策,加盟商不得不提高水果价格或以次充好,以提高营收。这些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还引发了消费者的诸多投诉。
业内人士透露,百果园的供应链加价模式导致加盟商不得不提高售价。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水果,转向社区团购或商超渠道。即时零售渠道的快速崛起也加剧了竞争,分流了百果园的消费者。
如今,余惠勇“不迎合消费者”的言论让百果园再次陷入舆论风波。面对C端消费者,百果园的危机在于其“高溢价低品质”的产品与消费者理性化趋势的碰撞。钟薛高已成为“爹味营销”的反面教材,教育消费者的品牌终将被消费者教育。百果园能否避免重蹈覆辙,尚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