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一则市场动态中,光伏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福斯特(股票代码:603806.SH)遭遇了股东减持的风波。据悉,同德实业作为福斯特的重要股东,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减持不超过3252万股,这一数字占公司总股本的1.25%。减持的具体时间窗口被设定为8月11日至11月10日,而按照当时每股14.5元的收盘价计算,同德实业此次减持预计能够套现约4.7亿元。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减持计划正值福斯特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之后。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7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9.05%,这是自2021年以来,福斯特半年度业绩的最差表现。消息一出,8月6日开盘后,福斯特的股价迅速下跌,一度超过5%,市值减少了近20亿元。
同德实业的减持计划选择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节点实施,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担忧。4.7亿元的套现金额几乎相当于福斯特上半年的全部净利润,如此大规模的减持在行业低谷期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引发了投资者对福斯特市场前景的广泛疑虑。
截至8月6日收盘,福斯特的股价收报13.96元/股,下跌了3.72%。公司在公告中强调,同德实业的减持计划是基于其自身资金需求做出的自主决定,减持的具体实施将根据市场情况和股价走势来决定,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福斯特将业绩的下滑归因于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的核心产品——光伏胶膜的价格跌幅超过了原材料采购价的跌幅,导致综合毛利率大幅下降,毛利额同比下降了46.72%。数据显示,福斯特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0.72亿元,同比下降了82%。
当前,光伏产业正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牌。截至2024年末,国内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主产业链产能均突破了1100GW,而2025年全球的乐观需求仅为600GW,中国市场需求约为250GW,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了价格的崩塌,多晶硅价格在2024年暴跌了39%,硅片价格更是“腰斩”。2025年,组件的最低报价已经跌至0.6元/W,低于0.68元/W的行业成本线。
在这场“内卷”中,全行业亏损扩大,2024年光伏A股上市公司的亏损总额超过了600亿元,即便是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龙头企业也难以幸免。尽管福斯特在光伏胶膜领域保持着全球超过50%的市场份额优势,但仍然难以抵御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面对业绩下滑和股东减持的双重压力,福斯特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稳定市场信心。公司正在加速推进POE胶膜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希望通过技术差异化来应对同质化竞争。尽管第二季度计提了约1.83亿元的减值及新业务亏损,但胶膜的净利润仍然保持在每平方米0.4元以上,显示出一定的经营性盈利能力。
福斯特的全球化产能布局也在提速。泰国一期1亿平方米、越南2.5亿平方米、泰国二期2.5亿平方米的项目陆续投产后,公司的海外总产能将达到6亿平方米,海外出货占比预计提升至15%至20%。这一布局不仅能够规避贸易壁垒,还将受益于海外市场的较高溢价。
在感光干膜业务方面,福斯特已经覆盖了深南电路、鹏鼎控股等头部PCB厂商,并积极向AI服务器等高端应用领域拓展。根据市场数据,感光干膜、FCCL和感光覆盖膜的市场空间预计超过200亿元,其中感光干膜产品的市场空间接近100亿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福斯特的这一业务有望保持30%以上的增速,逐步平衡光伏周期的波动。
政策层面也传来了好消息。2025年,国家将光伏行业的“反内卷”现象纳入重点整治范围,工信部召集了14家头部企业座谈,严令禁止低于成本价销售。随着落后产能的出清,头部企业有望迎来盈利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