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流传着一篇独特的消费者心声,该文以自我反省的形式,向数家知名企业的领航者致以“歉意”,并深刻剖析了自己过往的消费观念。
文章首先聚焦于百果园,作者坦诚自己曾对百果园的水果价格颇有微词,并对店内曝光的腐烂水果事件表示强烈不满。然而,在了解到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关于“教育消费者”的理念后,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余惠勇曾言,商业世界中的企业,要么利用消费者的无知谋取利益,要么致力于提升消费者的成熟度,而百果园显然选择了后者。作者由此反思,自己过去对价格的斤斤计较和对品质的过分挑剔,实际上是对“教育成本”的一种忽视。
紧接着,作者的笔触转向了巴奴火锅。文中提到,巴奴创始人杜中兵曾言月薪5000元的人不适合消费巴奴,起初这令作者感到不悦。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后,作者开始理解这是一种激励。作者反思,自己过去对巴奴的高价感到不值,尤其是针对“天价土豆”事件提出的质疑,实则是对巴奴所倡导的“价值消费”理念缺乏理解。杜中兵强调品牌定位应与消费者阶层相匹配,而作者则承认,自己过去过于追求性价比,忽视了品牌背后的环境、服务以及全供应链的价值。
随后,文章将焦点对准了钟薛高。作者曾对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成本40,爱要不要”的言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种“智商税”。然而,在深入反思后,作者意识到自己对“成本”的认知过于狭隘,没有充分考虑到现代商业中的营销成本和品牌价值。作者承认,过去对钟薛高高价雪糕的不满,实际上是对“高端消费”的误解。
文章接近尾声时,作者对所有以“教育者”自居的企业表达了感慨。作者认为,消费者确实需要成长,学会接受高价、容忍瑕疵、理解企业的立场。然而,作者也提出了一丝忧虑:当企业打着“教育消费者”的旗号,实则利用消费者的宽容时,这究竟是教育的本质,还是商业的狡诈?为此,作者呼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应建立起更加平等、透明的沟通桥梁,让“教育”成为双方互动的过程,而非单方面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