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市场迎来了一波预定利率的调整浪潮,这主要归因于整体利率环境的下行趋势。多家保险公司于七月底宣布,对即将备案的新一轮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进行了下调。具体而言,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被设定为2.0%,分红型产品为1.75%,而万能型产品的最低保证利率上限则降至1.0%。与之前的标准相比,这些调整分别意味着50个基点、25个基点以及50个基点的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提出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以来,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已经历多次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产品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分红险凭借“保底收益+浮动收益”的模式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分红险的分红部分,除保底收益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能力。
随着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逐步披露,人身险机构上半年的投资收益情况也逐渐清晰。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信息,已有58家人身险公司发布了相关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部分人身险机构的投资收益率集中在1%至3%之间,约九成机构的收益率低于3%,最低收益率仅为0.96%,而最高则达到了4.67%。
作为保险公司实现负债匹配和获取收益的关键渠道,投资端的表现对人身险公司的净利润走势具有决定性影响。据统计,58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大部分机构的投资收益率集中在1%至3%区间,部分机构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例如,和泰人寿2025年上半年的投资收益率仅为0.96%,较去年同期的2.67%有显著下滑。
在上半年投资收益率超过3%的机构中,利安人寿、君龙人寿、国民养老保险、幸福人寿和北京人寿表现突出。其中,君龙人寿的投资收益率高达4.67%,位居前列。然而,也有部分机构的投资收益率不足1%,如恒安标准人寿、和泰人寿以及爱心人寿。
值得注意的是,海保人寿的投资收益率实现了由负转正,从去年的-0.43%提升至1.89%。对于投资收益率出现负值的原因,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指出,这主要受投资资产分类和买卖策略的影响,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组合出现市值下跌时,即便总体投资组合盈利,投资收益率仍可能为负。债权类资产的不良和减值也会影响当期损益。
在选择分红险时,消费者往往会关注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除了投资收益率外,险企偿付能力报告中还会公布综合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普遍高于投资收益率,因为它包含了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但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例如,长城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上半年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高达6.82%和5.1%,而同期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58%和2.89%。
周瑾认为,从消费者角度看,多年的综合投资收益率更能反映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长期绩效。因此,在选择分红险时,消费者应结合过往多年的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水平,以及历史上的分红实现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