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化投资领域,许仲翔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闪耀的坐标。作为RAFI基本面量化策略的联合创造者以及SmartBeta策略的先驱,他的足迹遍布学术与实战,从美国到亚洲,最终聚焦于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对全球市场深刻的洞察力。
许仲翔的创业历程充满了对新机会的敏锐捕捉。2002年,当基本面量化投资在美国还处于萌芽阶段时,他便创立了Research Affiliates(锐联美国),通过策略授权的模式,与美国大型基金公司携手,将量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推向市场。2016年,锐联亚洲拆分,锐联财智应运而生,标志着许仲翔在量化投资领域的进一步深耕。
早在2009年,许仲翔便与沪深交易所及国内头部公募如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展开了合作,采用策略授权模式,共同探索量化投资的新路径。此后,他进入了创业的第三阶段,锐联开始在国内布局私募业务,上海锐联景淳投资在2021年获得中基协批复,成为外商控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这标志着锐联全方位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心。
许仲翔不仅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身上的“学术”气质也尤为突出。多年从事量化研究,并在多所高校执教,他不仅为量化投资领域做出了学术贡献,还成功地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他看来,量化投资是否“学术”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其科学性,而“学术”只是量化投资人必备的基本功。
许仲翔擅长以类比的方式阐释复杂的投资理念。他认为,海外市场之所以能实现“弱监管”,就像学霸父母口中的“从不管教”,这背后其实是市场的高度成熟。而那些大肆宣扬历史暴涨业绩的基金营销,则如同彩票广告,充满了诱惑但缺乏可持续性。他倡导的投资“慢”哲学,反对暴利神话、预测崇拜和认知泡沫,坚持认为“赚慢钱”才是唯一可持续的路径。
许仲翔坦言,面对市场上那些短期内迅速崛起、规模激增的竞争对手,他也难免会感到焦虑。但拉长周期来看,那些曾经暴涨过的公司往往最终暴跌甚至消亡,而真正能够持续壮大的企业,往往从未经历过暴涨的年份。这正如人们常说的,很多人会高估自己一年内能完成的事情,却低估了十年内能取得的成就。
他坚信,投资与商业的终极真相是持续盈利者从无暴利神话。人性渴望快钱,但逻辑必然性注定这种渴望不可持续。赚慢钱并非偏好,而是认清现实后的智慧选择,更是唯一可持续的路径。许仲翔团队通过遍历多个市场的股市数据,分析各类基金管理人的表现,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没有人能够持续跑赢市场,也没有方法能够精准预判下一个苹果或阿里巴巴。所有曾被推崇的投资方法,在数据回测后都会呈现出大涨大跌的风险特征。
许仲翔直言不讳地指出,投资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正因为简单,反而很少有人相信。他批评那些标榜“左侧投资”或“去年收益100%”、“逆市暴涨80%”的基金营销手段,认为它们与彩票广告无异,无法重复、无法复制,也无法教会人如何中奖。他强调,投资的核心概念虽然简单,但并不意味着投资赚钱容易。投资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承受高风险追求高回报,要么接受低风险获取低收益。妄想轻松持续获利符合人性,但不符合投资本质。
在许仲翔看来,中国人的“好学”在投资领域未必是优势。不少人没有系统学过金融知识,却每天沉迷于股评和信息噪音之中,反而容易陷入认知误区。而美国人的“不好学”则让他们习惯将复杂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从而降低了被收割的概率。他提醒投资者要敬畏市场、敬畏对手、敬畏未知的风险。
许仲翔认为,应对市场非理性波动的策略有二:一是充分分散投资,包括资产类别的分散和个股的分散;二是量化赋能,通过量化手段精准控制成本与换手率等确定因素来影响收益。他介绍了锐联的量化模型是如何围绕公司基本面和情绪面两个维度构建的,以及量化策略构建与优化对系统化学术理论框架的高度依赖。
许仲翔还谈到了量化投资的科学性与本土化实践。他指出,传统的主观选股依赖于叙事性分析,但个体特质不可复制,成功案例难以广泛验证。而量化研究则借助海量数据验证规律的高度可重复性,这与一般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一致。他介绍了锐联专注于基本面量化与低频量化领域的原因以及国内监管对高频量化的审慎态度。
对于A股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监管环境,许仲翔表示要理性看待。他认为美国市场早年也经历过浮躁期,所有市场都需要经历这一阶段才能逐步走向机构化与专业化。他赞赏国内监管制度的日趋完善,并指出基金经理的高昂薪水与基民的惨淡收益长期背离是监管趋严的根源。他认为转型的关键在于认知升级驱动的系统性进化,需要头部机构和专业媒体协同打破对短期指标的盲目追捧。
许仲翔坚信中国市场会遵循市场从草创到成熟的普遍规律,最终走向类似海外市场的成熟阶段。他强调锐联自2009年以来始终目标明确,全方位深耕中国市场,不会因为短期监管调整或市场波动而动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