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财险业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逐步公开,行业经营状况浮出水面。据最新统计,截至8月6日,已有76家财险公司发布了相关报告。数据揭示,今年上半年,这些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累计达到2594.89亿元,净利润总和为92.5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两家新成立的险企,其余74家财险公司在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净利润同比更是激增92%。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财险公司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归因于低基数效应、承保业务的优化以及投资收益的回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财险业上半年的强劲表现。
在保险业务收入层面,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财险)表现突出,业务收入均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具体来看,国寿财险以592.70亿元的收入位居榜首,中华联合财险和英大财险则分别以423.87亿元和101.44亿元紧随其后。
净利润方面,国寿财险和英大财险同样表现出色,净利润分别达到了24.28亿元和10.53亿元。整体来看,76家财险公司中有68家实现了盈利,盈利总额高达94.38亿元。相比之下,亏损的公司数量大幅减少,仅有8家公司亏损,亏损总额1.86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2家亏损公司。
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尚未有可比数据。剔除这两家新公司后,其余74家财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净利润更是实现了92%的显著增长。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分析认为,上半年财险行业净利润的大幅提升,是承保业务优化和投资环境回暖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财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综合成本率整体下降,承保利润因此显著改善;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回暖带动了投资收益的提升,再加上去年同期行业利润较低,今年净利润自然水涨船高。
综合成本率作为衡量财险公司承保端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备受关注。今年上半年,受产品结构优化、自然灾害损失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综合成本率超过100%的财险公司数量有所减少,从去年的44家降至40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这一积极变化主要得益于车险综合改革的深化、非车险业务结构的优化、车险费用管理的加强以及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减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提升了财险公司的承保效益。
尽管新能源车险市场的高赔付率一直备受瞩目,但在新规的引导和市场经验的积累下,险企的风险控制能力有所增强,新能源车险市场开始呈现出改善迹象。然而,龙格也提醒道,新能源车险市场仍面临电池成本高、维修生态不成熟等挑战,全面盈利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