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QDII基金市场再度迎来限购风波,距上一批投资额度下发仅一个月之余。多家知名基金机构,包括博时基金与万家基金,纷纷对外宣布对其旗下的QDII基金实施申购限制措施。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映射出境外投资需求的持续高涨与外汇额度供给相对匮乏的现状。
具体来看,8月4日,博时基金率先行动,暂停了其纳指100ETF的申购业务。与此同时,万家基金也将纳斯达克100指数型发起式QDII的大额申购门槛由50万元骤降至10万元,并同步暂停了大额申购其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发起式联接QDII,单日申购上限设为50万元。易方达、摩根等基金公司亦紧随其后,对旗下多只QDII产品采取了限购举措。
据统计,截至8月6日,全市场673只QDII基金中,已有404只基金实施了限购,占比超过六成,其中30只基金更是完全暂停了申购业务,374只基金暂停了大额申购。这一数据较之前有所攀升,显示出限购范围的显著扩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金公司的限购政策调整频繁,如大成基金旗下的全球美元债债券基金,在上调限购额度仅仅一天后,又将直销渠道的限购额重新下调至5万元,凸显出基金公司在额度管理上的巨大压力。
QDII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溢价现象亦不容忽视。例如,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ETF在8月5日的溢价幅度高达6.82%,自7月以来已发布了多达14次的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同样,景顺长城标普消费ETF、国泰标普500ETF等产品在7月份也频繁发布溢价提示,几乎每日都有风险警示发出。
业绩表现突出的QDII基金更是成为了资金的追捧热点。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A、C份额的年内收益率分别高达131.55%、131.87%,稳居QDII基金收益榜前列,但该基金已于7月28日暂停了申购。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等多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也超过了90%。
QDII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额度紧张的局面。截至6月末,境内QDII基金数量已达到319只,规模增至6837.73亿元,较去年末增长了11.85%,创下历史新高。从二季度申购赎回数据来看,华夏恒生科技ETF、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大成恒生科技ETF的单季度净申购份额分别高达78.33亿份、29.34亿份、25.3亿份。
尽管国家外汇管理局在6月19日向60家基金管理人及券商资管合计批准了21.2亿美元的新增QDII额度,但面对市场需求,这些额度仍显得捉襟见肘。部分基金公司在获得新额度后,短期内便再次面临额度紧张的问题,不得不重新实施限购措施,以应对市场的强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