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千寻智能韩峰涛:具身智能,如何将技术浪潮变为市场领航?

   时间:2025-07-31 15:07:2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上海世博中心附近的露天商场,尽管7月底的酷暑让人难以忍受,但这里却因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热潮而热闹非凡。咖啡香中夹杂着“融资”、“落地”、“具身智能”等关键词,一场科技与资本的盛宴正在上演。

在这片火热的氛围中,千寻智能的创始人韩峰涛刚刚获得了京东、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的6亿元投资。尽管刚从一场密集的会见中抽身,韩峰涛依旧精神焕发,他的公司千寻智能,在成立仅一年四个月的时间里,已经累计融资超过10亿元。

“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投资人络绎不绝。”韩峰涛感慨道。尽管日程紧凑,他仍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具身智能正处于技术红利期,投资机构热情高涨,行业竞争激烈,但未来的机会更多,我们创业者必须保持清醒。”

千寻智能首次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便吸引了众多目光。在展会上,他们重点展示了首款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这款机器人于2025年6月正式发布,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智元机器人、宇树机器人等明星企业也纷纷亮出招牌产品,形成了激烈的同台竞技。

对于竞争,韩峰涛并不避讳。“面对大厂的入场,我们不能害怕。当行业前景广阔时,大厂必然会加入竞争。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大厂入场之前,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韩峰涛深知,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市场地位,是千寻智能当前的核心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生存并发展。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老兵,韩峰涛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拥有丰富的机器人行业经验。在创立千寻智能之前,他曾在珞石机器人担任联合创始人并任CTO。2022年底,ChatGPT在全球掀起AI狂潮时,韩峰涛和他的团队正在解决一个困扰行业已久的难题:为什么上一代机器人总是“有身体没大脑”?

2023年末,韩峰涛毅然离开珞石机器人,投身于具身智能的创业浪潮中,创立了千寻智能。“别人觉得我们有信仰,其实是踩过的坑让我们看清了方向。”韩峰涛的语气中透露出技术创业者的坚定。

韩峰涛和千寻智能首席科学家高阳在机器人与AI领域深耕多年,他们深知机器人行业“硬件易得、大脑难造”的痛点。然而,对于具身智能的未来,韩峰涛却充满信心。

“马斯克预言未来会有100亿台机器人,这个市场的潜力巨大。”韩峰涛用一组震撼人心的数字描绘了行业前景。在他看来,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必须遵循渐进路径,就像自动驾驶行业一样。而这个路径的起点,就是给机器人装上“会思考的大脑”。

韩峰涛敏锐地捕捉到ChatGPT爆火带来的转折点——大模型技术终于能给机器人装上“会思考的大脑”。“原来的机器人看到杯子不知道要拿,现在大模型能让它理解环境、做出决策,这才是真正的智能突破。”

千寻智能的诞生正是基于这一判断。他们不同于那些跟风入局的创业者,他们的决策基于实打实的技术验证。大模型解决了机器人环境理解与自主决策的核心难题,而他们积累的硬件经验则能让“大脑”与“身体”高效协同。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台上,Moz1机器人的形态打破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固有印象。它没有双足,而是以稳定的基座为支撑,专注于上半身的灵巧操作。这一看似“不完整”的设计,却是韩峰涛团队最得意的决策。

“人类干活主要靠上半身,打字、喝咖啡、搬东西,核心功能都在胳膊和手。”韩峰涛解释道。双足机器人的稳定性、负载能力、续航问题至今未彻底解决,盲目追求人形只会陷入困境。他们见过太多机器人在演示中因台阶绊倒或因负载不足而“空箱子表演”,这些都不是真实场景所需要的。

Moz1机器人于2025年6月正式发布,是国内首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它全身配置26个自由度,搭载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配备国内顶尖的高精高速WBC算法,负载自重比达1:1。目前,Moz1已能完成咖啡制作、物料搬运、简单装配等任务。

千寻智能的融资成绩单同样亮眼。成立仅一年四个月,累计融资超10亿元,背后站着华为、京东、小米等产业资本。这并非偶然,而是韩峰涛团队精心设计的“产业协同”策略的结果。

“这些机构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提供场景和资源。”韩峰涛解析合作逻辑:华为提供算力支持,解决大模型训练的算力瓶颈;京东开放物流场景与分销渠道,让机器人快速落地验证;小米则输出营销渠道与供应链经验,助力未来消费级市场拓展。

这种“技术赋能业务,资源反哺成长”的双向模式,让千寻智能避免了纯资本驱动的浮躁。以京东合作为例,通过解决仓库分拣、货物搬运等实际问题,Moz1在真实场景中收集数据、迭代模型,形成了良性循环。

具身智能赛道正涌入越来越多的玩家,但韩峰涛对竞争格局有着清醒的判断。“未来三年会出现第一次分化,能活下来的一定是技术领先且有高质量落地的企业。”在他看来,这个市场的核心壁垒在于“大脑”的进化能力和场景落地能力。

目前,全球具身智能技术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千寻智能通过聚焦上半身操作,已在细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行业的周期性波动,韩峰涛并不担忧。他经历过AI的几轮起伏,深知技术红利期的短暂,因此他们的策略是先用ToB场景验证商业价值,再向家庭场景渗透。

韩峰涛团队有个宏伟的目标——十年内让全球10%的人拥有自己的机器人。这个目标背后,是对技术演进的坚定信心。未来的机器人形态将多元化,根据场景进化出不同形态,形态不重要,能解决问题才关键。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积累到产业场景的务实落地,韩峰涛和千寻智能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具身智能产业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的蜕变。当机器人真正学会“干活”,一个比自动驾驶更大的市场正在开启,而那些基于技术沉淀与场景洞察的创业者,正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