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国人消费习惯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有一种观点认为,相较于美国人,中国人似乎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尤其不享受服务消费。然而,通过深入对比中美两国的消费数据,我们发现这一看法存在误解。
首先,从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的比例来看,中国呈现出商品消费为主导的特点,服务消费约为商品消费的一半。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消费则是商品消费的两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享受服务,而是由于中国的服务定价普遍较低。
数据显示,尽管中国的服务消费总额在绝对值上远低于美国,但中国实际上是一个被低估的服务消费大国。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美国同期的81.32%,其中汽车销售贡献显著。尽管中国汽车销售量已是美国的两倍,但销售额却仍低于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高端商品消费上的差距。
进一步分析服务消费领域,我们发现中美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高附加值服务上,如医疗、居住和金融等。以医疗服务为例,美国人均医疗支出远高于中国,达到近万美元,而中国则仅为数百美元。尽管两国人均预期寿命相当,但美国医疗服务的价格远高于中国,包括救护车服务、手术费用以及常见检查等。
在电商和快递服务方面,中国则展现出了强大的消费能力。2024年,中国的快递业务量达到了惊人的1750.8亿件,人均快递单量远超美国。这得益于中国低廉的快递价格和高效的物流体系,使得电商购物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样,餐饮外卖服务在中国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尽管美国的外卖渗透率也在提升,但中国人均外卖消费频率和订单量均远高于美国。这反映了中国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便捷餐饮服务的强烈需求。
然而,并非所有服务消费领域中国都占据优势。在律师服务方面,美国的市场规模和服务价格均远高于中国。这反映了中国在法律服务领域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仍有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美两国在旅行频次上难以直接比较,但通过酒店行业的数据可以窥见一斑。中国酒店数量众多,客房总量接近全球的一半,且在过去十年间扩张迅速。这表明中国人在旅行和住宿方面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尽管美国酒店平均价格远高于中国,但考虑到中国庞大的酒店数量和日益增长的旅行需求,中美两国在人均酒店居住频次上或许相当。
最后,中国拥有一些独特的高端服务业,如修脚足疗SPA服务等,这些服务在美国可能价格昂贵,只有少数人能消费得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服务消费上的差异和互补性。
中国人并非不爱消费,而是消费结构和习惯与美国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被低估的服务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服务消费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