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夕科技的展厅内,一段令人瞩目的视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台机器人正手持剃须刀,灵活地跟随一位男士脸部的动作,精准地完成剃须任务。这位“试验者”不是别人,正是非夕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卢策吾。这一幕,生动展示了非夕科技自适应机器人的强大能力。
记者带着好奇,与非夕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世全进行了深入对话,探究这家专注于自适应机器人技术的企业背后的故事。王世全分享了他在求学时期,被本田公司的ASIMO人形机器人深深震撼的经历,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局限,激发了王世全创立非夕科技的灵感。
王世全强调,要实现机器人智能水平的突破,关键在于对力的感知和控制进行极致优化。基于这一理念,非夕科技提出了“自适应机器人”的概念,其核心在于机械臂的整机力控和高频响应能力。这种机器人能够智能感知并适应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如人的微小动作,从而具备任务自适应能力。
自适应机器人与现有的协作机器人有何不同?王世全解释,自适应机器人在硬件设计上采用仿生理念,减少了对机器人周边制具的依赖,使得调试和改造成本大幅降低。同时,通过力觉与视觉融合的自适应技术,大大缩短了调试时间。非夕科技还对操作系统进行了创新,使得一线工程师能够轻松编程,让机器人快速学会新的手法和工艺。
在商业化方面,非夕科技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自2022年以来,公司的营收和订单量几乎每年都保持2至3倍的增长。非夕科技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医疗等多个领域,与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食品加工领域,其机器人能够精准处理各种易损食材,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
非夕科技的自适应机器人平台还吸引了硅谷团队的关注。许多硅谷团队在尝试多种协作臂后,最终选择了非夕的自适应本体平台。王世全认为,这正是因为非夕科技在机械臂本体设计上的技术优势,使得具身智能落地的上限更高。
面对未来的发展,王世全表示,非夕科技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精心雕琢产品和服务。在下一代产品研发方向上,团队将致力于优化现行平台,同时进行前瞻探索。非夕科技正努力推进底层技术的创新,使得自适应机器人变得更小巧、更灵活,以打开更广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