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市场迎来了一波显著上涨,沪指成功站上3600点整数关口。市场热点频现,其中基建行业尤为抢眼,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基建行业的热潮得益于“反内卷”概念的广泛传播,这一趋势直接带动了相关ETF的资金流入。据统计,在7月21日至7月25日的一周内,共有342只ETF获得资金净流入。其中,鹏华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ETF、富国中证全指建筑材料ETF和国泰中证全指建筑材料ETF的资金净流入均超过10亿元,表现尤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ETF在一周内的资金流入量甚至超过了其二季度末的基金资产规模。例如,富国中证全指建筑材料ETF二季度末的规模仅为0.51亿元,但上周资金净流入高达11.44亿元,使得其最新的资产净值规模飙升至12.02亿元。同样,华夏中证基建ETF也在一周内吸引了4.8亿元的资金流入,其资产净值规模也随之增长至5.88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基建ETF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热点的推动。一些原本规模较小的ETF,在热点概念的带动下,迅速吸引了大量资金的关注。这不仅让这些ETF成功摆脱了规模困境,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与宽基ETF相比,细分行业ETF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由于市场风格频繁切换,以及行业热点难以持续,细分行业ETF往往面临流动性不足、规模难以扩大的问题。一旦ETF的规模连续60个工作日少于5000万元,就可能面临清盘的风险。尽管如此,基金公司对于细分行业ETF的布局热情并未减退。
据统计,二季度以来,共有504只新基金成立,合计规模为2959.63亿元。其中,被动指数型基金有212只,总规模为596.75亿元。这些被动指数型基金主要集中在港股通科技、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半导体等多个细分领域,显示出基金公司对细分行业ETF的重视和布局。
ETF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也直接推动了部分公募基金公司的规模逆袭。以嘉实基金和汇添富基金为例,二季度末,这两家公司的非货币基金规模分别增加了651.54亿元和432.97亿元,排名也因此上升了一位。这主要得益于科创、稀土、芯片等多只ETF规模的跃升,以及部分细分赛道ETF规模的持续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ETF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金公司的持续努力和布局。为了避免陷入迷你基金的规模困局,基金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特别注重细分行业的投资价值。同时,在持营方面,基金公司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确保ETF的规模和排名能够保持稳定。
截至二季度末,沪深两市共有1209只ETF,合计资产净值规模达到4.34万亿元。与2024年末相比,ETF的数量增加了163只,规模增长了5715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ETF市场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