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资公募基金界再次迎来高层人事变动,安联基金宣布其董事长一职发生更迭。
据悉,7月26日,安联基金正式发布公告,宣布首任董事长吴家耀因个人职业规划原因辞去董事长职务,暂由公司总经理沈良兼任董事长一职。吴家耀在任期间,对安联基金的设立及业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司对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值得关注的是,吴家耀的离职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包括贝莱德、富达、宏利、摩根、摩根士丹利基金在内的多家外资基金公司均出现了高管人事变动,涵盖了董事长、总经理等多个关键职位。这一系列变动不仅反映了基金行业的高度竞争和人才流动性,也揭示了外资机构在本土化与全球化战略间寻求平衡的动态过程。
具体到安联基金,新任代任董事长沈良拥有丰富的金融行业背景,曾任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首席行政官(亚太区)等要职。自2021年加入安联投资以来,他负责中国资产管理业务及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筹备工作,并成功出任安联基金首任总经理。此次兼任董事长,无疑将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安联基金自2023年8月24日正式获批成立以来,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作为安联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安联基金于2024年4月18日正式开业,并先后成立了安联中国精选混合、安裕债券基金等两只产品,合计管理规模达到6.85亿元。
目前,我国公募市场上共有9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近年来,这些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的人事变动频繁,成为行业的一大特点。业内人士指出,外资公募作为新入局者,在布局中国市场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市场环境、监管政策、文化差异等。因此,外资机构在平衡本土化与全球战略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调整高管团队来优化组织结构,以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
有分析认为,外资公募基金公司的人事变动本质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展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短期困境,需要通过调整高管团队来寻求突破;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和战略调整的深层需求。未来,外资公募基金公司能否在中国市场立足并取得成功,将取决于其高管团队能否找到差异化定位并实现本土化能力的真正提升。
还有业内人士透露,外资股东通常对经营业绩有着严格的考核要求,尤其是KPI指标。这与部分具有国企背景的基金公司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导致了职业经理人变动的频繁发生。然而,正是这种高度竞争和市场化的人才流动机制,促使外资公募基金公司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为中国市场的投资者带来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和更优质的服务。
吴家耀在离开安联基金后,将担任瑞银资产管理亚太区主管一职。这一任命自2025年10月1日起生效,吴家耀将常驻香港并负责瑞银在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业务。这一变动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外资公募基金界的人事竞争和格局变化。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基金行业的持续发展,外资公募基金公司将继续在中国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投资者需求,外资公募基金公司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自身业务模式,以实现从“外资身份”到“本土能力”的真正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