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近日公布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决定:正式启动对中国太阳能玻璃的第二次双反日落复审调查,这一行动发生在7月25日,距欧盟首次对中国太阳能玻璃实施制裁措施已经过去了12年之久。
在全球光伏玻璃市场中,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90%,彰显出其在该领域的卓越竞争力。然而,由于欧盟征收了高达60%的反倾销税,2024年中国对欧盟的光伏玻璃出口量急剧下滑,出口额甚至不足2亿欧元。这一变化无疑给中国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次提出申诉的三家欧洲企业——包括Interfloat等,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竟不足5%。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些企业是否试图通过影响整个欧盟新能源产业链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事实上,由于原材料短缺,欧洲的光伏组件商已经不得不承受高达30%的成本增加。
更令人惊讶的是,欧盟此次复审调查的时间段恰好选定在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之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光伏玻璃技术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因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欧盟此举可能是为了通过贸易手段来阻碍中国技术的进步,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追赶时间。
回顾历史,类似的情况并非首次发生。早在2013年,欧盟就曾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结果导致欧洲的太阳能装机成本大幅上升了21%,并直接造成了50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如今,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时刻,欧盟再次祭起了保护主义的大旗,这无疑将对欧洲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欧盟的这一决定,中国相关行业和企业无疑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保护主义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和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希望欧盟能够认清这一点,摒弃保护主义思维,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